開篇廣告:本文闡述的是筆者自以為有點道理的觀點,一家之言,能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難說,很難說。試著讀下去,或許.....哈哈。
現(xiàn)實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會有廣告的影子,人們已經(jīng)離不開廣告了,或者說廣告已經(jīng)離不開人們了,似乎離開廣告我們就無法生存似的。所以,愛也好,恨也罷,誰也沒有膽量拋棄廣告,還得無休止的與廣告糾纏在一起。但似乎誰都說不清廣告的效果有多大,什么樣的廣告才是有效的。
對零售業(yè)而言,廣告已經(jīng)成了日常經(jīng)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的共識是“廣告需要做”。但在廣告的投放媒體、投放數(shù)量等諸多方面,卻難有相同的觀點。用句俗語來形容,那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的說廣告多做才有效,有的認為做多了浪費等等,觀點多多。那么,到底誰有理,筆者不敢妄斷,也沒打算涉及,本文只是闡述一些零散的看法,或許對讀者能有所啟發(fā)。
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道理
對廣告持否定態(tài)度的人以為“酒好不怕巷子深”。有好東西,不需要做廣告,人家會找上門來的。這話有道理嗎?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個問題是怎樣算好酒?釀酒的說酒好,不能算數(shù),只有喝酒的品嘗了說酒好才是好酒。對零售業(yè)來說,商品好不好,服務好不好,不是商家說了算,而是顧客說好才是好。第二個問題,好酒放在“深巷子”里為何能賣得好?是因為沒做廣告嗎?顯然不是。賣得好是前面喝酒的品嘗了說好,后面的人聽到了也去嘗試,試了也說好。這樣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好酒的名氣越來越大,打酒人便順著“深巷子”找去了,酒自然就賣得好了。這種口口相傳,也應該算是廣告的一種形式。
道理清晰了:酒好不怕巷子深,不只是酒好,更是口碑好。把酒做好是根本,喝酒的去傳播才是關鍵。對零售業(yè)來說,就是把服務做好,把商品做好,把品牌樹立起來,讓消費者自發(fā)的地去傳遞 “好”的信息,這就是口碑,也是不花錢的廣告。
廣告要不要鋪天蓋地
假如一畝地里有5棵樹,每棵樹的根系占10平方米。如果給樹澆水,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把整個一畝地灌透,即澆666.67平方米,一種是只澆樹的根系部分,即澆50平方米,對樹來說效果是一樣的,但對水來說差別可就大了。從廣告?zhèn)鞑サ慕嵌瓤矗@應該是個目標受眾的問題,廣告?zhèn)鞑デ佬枰毞郑總層次或類別的消費群體都會有合適的媒體,廣告是做給誰的,傳達到了就萬事大吉。澆50平米即可,為何非要澆600多平米?所以,廣告鋪天蓋地,不能說不好,但至少是不準確的,沒有選擇性的廣告投放是盲目投放。
廣告投入越多越好嗎
銷售部門反映廣告投入太少,影響了銷售,預算部門反饋廣告投入太多,增加了費用負擔。說的都有道理,但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廣告是有成本的,如果不計成本,當然多多益善。如果考慮成本,就必須有所取舍。廣告投入也有個度,能做到恰當?shù)耐度耄行У男麄鳎闶禽^高的境界了。所以,根據(jù)需要量力而行掌握好這個度,就尤為重要了。既不能默默無聞,又不能象某些品牌那樣,奪取了廣告標王,反丟了卿卿性命。精打細算,科學投入才是正確的,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發(fā)揮好鋼的作用。
廣告形式的優(yōu)劣
在北方的農(nóng)村,賣豆腐的多是用嘴吆喝,“豆腐,豆腐.....”,想吃豆腐的聽到吆喝聲就出來購買了。后來不知道哪個嘴懶的豆腐佬,改為敲梆子,象木魚的那種,就是弄塊木頭,敲得“梆梆”響,以此來吸引消費者,效果也很好,很多賣豆腐的都仿效之。形式變了,但傳遞的信息是一樣的,豆腐照樣賣。只要吃豆腐的理解了、聽懂了,無論是嘴吆喝還是敲梆子,都能把豆腐賣出去。廣告形式孰優(yōu)孰劣,廣告界也難有定論,所以,不要妄論電視好、報紙好還是其他的什么形式好。適合的、有效的,才是真正好,實踐是檢驗“廣告效果”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