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聯商網首發,轉載請注明】
又一年的雙11悄悄來臨,這一年的零售稍顯不平靜,與電商的競爭也趨于白熱化的狀態,每個商家拿出了自己的防御武器:家具聯盟強勢抵制電商,不做電商的線下體驗店,朝陽大悅城做顧客線下的試衣間,廣百等地開展會員日,將價格殺到底。在這其中究竟誰會成為贏家呢?
在經濟學中,影響消費賭需要曲線位移的因素除了商品價格,還有消費者的偏好,收入,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價格影響,基于以上原因,筆者發表一下個人見解。
首先做為消費者,需要的不僅是低價,更要的是體驗和服務,而這兩點是電商無法實現的,低價固然顯有優勢,但對于高收入人群,價格并不是影響購買的關鍵因素,受影響的是購物體驗。
再次從商家的角度而言,對電商的排斥,起源于商家自身的收入源自哪里?是扣點還是租憑。朝陽大悅城甘愿為線上埋單,是因為租憑形式決定的,購物中心本身要的就是人氣,“試衣間”這個噱頭,足以讓他的目標客戶群到達,客流量增加了,大悅城就贏了。
而對于家具行業,本身的扣點形式,再加上很多的配送貨服務都是自己埋單,高運營成本,如何甘愿淪為樣板間,如果成為樣板間,他們的資本怎么回攏,收益又在哪里?
百貨業的會員日,會員PART又究竟能帶來多少顧客,或者又能提高多少銷售額呢?消費者在一次又一次的低價促銷當中還有多少信任的成份,還有多少購物欲望呢?
與其將所有的精力做短期的價格戰,何不試著去提高對顧客的服務質量,做好顧客的細分和顧客資料的收集,為一對一式的顧客服務做鋪墊呢?恐怕是沒有商家愿意做這樣的持續性的投入吧!
未來的商業是服務的商業,是私人顧問式的服務,是精細化一對一的服務,誰先做了誰就贏了。
商家們,與其投身于白熱化的價格競爭,不如培養自己獨有的顧客服務專員,比如化妝顧問,色彩顧問,形象顧客,健康顧問等,這才是自己的獨有品牌,才是品牌的核武器。
撰文:coco QQ:173782410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