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最集中的八個新一線城市:空間仍然很大 17年前,伊藤洋華堂選擇成都作為進入中國第一個門店純屬偶然,但是卻意外發掘了這個被忽略的西部城市的巨大消費力。
video
1996年,準備進入中國的伊藤洋華堂與家樂福、沃爾瑪等零售巨頭一樣,希望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開店。不過,陰差陽錯,成都成了主動邀請它的第一個城市。
伊藤洋華堂對當時的內陸城市成都并沒有什么信心,出于試一試的心態開了第一家門店,不過試了幾年之后,成都門店成為利潤最高的門店。華堂目前僅在北京和成都有門店,公開數據顯示,成都5店的平均單店收入為11.4億,不過加上北京店后,單店營收數字縮減到了5.77億。
它的同門兄弟,日本零售巨頭柒和伊控股公司旗下另一個連鎖零售品牌7-Eleven目前的門店除了北上廣,唯一的內陸城市是成都。而且成都是唯一由自己說了算的公司,兩個大股東日本7-Eleven和日本伊藤都隸屬于日本柒和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如此重視成都市場的遠不止柒和伊。包括沃爾瑪、家樂福等在內的所有大型商業連鎖都先后入住成都,而且很多在成都擁有數量最多的門店,比如這里有超過80家7-Eleven,30家屈臣氏,11個好又多。
商超云集的成都堪稱最有消費氛圍的城市。最好佐證就是零售數據:2012年,伊藤洋華堂成都4店年營業額分居全球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名;成都王府井百貨雅詩蘭黛銷量連續2年成為全球冠軍;成都王府井Dior銷量連續8年成為全國冠軍。

成都2012年人均收入26950元,在全國來看不算高水平。在我們的調查中,江蘇、浙江、廣東等地不乏人均收入超過3萬的城市。但是,成都無疑是最有消費氛圍的城市。
伊藤洋華堂的公關經理這么理解成都的消費:成都人天性愛享樂,尤其在經歷地震之后,更是口袋里有一分錢要花兩分錢。
與此同時,作為西部的中心,周邊城市如樂山、峨眉山、萬州等地的市民,往往不惜成本到成都來購物,尤其是成都才能買到的大品牌的服裝和化妝品。
成都伊藤洋華堂曾經對春節期間的客流量進行了分別統計。春節期間,商場客流量同比增加了103%,停車場內川B、川F、川Z等外地車牌號的車輛比平時多了兩三成。
2011年成都零售業運行報告指出,2011年成都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61.3億元,而其中62%都是“享受型消費”。成都人樂于休閑、重視生活舒適度的特點“對消費品市場起到了較大的拉動作用。”
其實并不僅僅成都才是充滿消費欲望的城市,眾多新一線城市都顯示出強大的消費實力,并吸引了諸多零售企業。
世邦魏理仕最新發布的調查顯示,中國大多數城市的零售物業租金將繼續保持增長,新增零售商進駐中國二線城市的數量正穩步增加。
那些已經進駐北京、廣州、上海的國際零售商目前正在搶占成都、杭州和武漢這樣的新一線城市。
新一線城市的零售物業市場發展速度超過相對成熟的一線城市。世邦魏理仕華北區商業服務部董事王君認為,位于北京和上海核心地段的零售物業通常是首選,但有些第一次進駐中國的零售商也將目光鎖定在中國西部的一些城市,如成都和重慶。
事實上,北京、上海的消費力雖強勁,但選擇多、競爭大;相反二線城市市民選擇余地少,消費集中。近年一線城市零售業競爭愈來愈激烈,部分零售市場更趨向飽和,銷售增長放緩,租金和人工等經營成本大幅上漲;相反二三線城市營運成本較低,需求潛力大,零售生意往往比一線城市更火熱。
大的零售品牌都已經在新一線城市完成布局。武漢擁有7家樂福、10家沃爾瑪、34家屈臣氏,同時擁有銀泰、百盛、新世界等中高端商場。武漢作為中部重鎮,除了本身的消費力,還加上周邊城市的消費力,即便是人均收入只有23702元,仍然是零售商喜愛的城?市。
杭州絕對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城市, 2012年杭州人均收入35704元,在全國范圍都屬于前列。關于杭州人消費的旺盛熱情和強大實力同樣也有很多數據支撐:杭州大廈的蘭蔻專柜曾創造單柜年銷售1700萬元的全國紀錄,雅詩蘭黛、香奈兒等品牌的單柜銷售幾年來都穩居全國第一,LV去年在杭州大廈銷售總額在1億元左右……有熱情,加上有實力,無論高端商場還是平價超市,都樂于在此扎根駐營。
當然高端零售百貨仍然較少進入二線城市,出于本身定位和消費實力考慮,銀泰在杭州有6家店,但是在其他城市大多只有一家店,主要分布在武漢、大連、鄭州、哈爾濱等省會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
類似布局的還有新世界百貨、永旺以及春天百貨,它們出現在二線城市的門店寥寥無幾,有也是人均收入偏高的城市。
與這些高端商場相反的則是平價超市,尤其是沃爾瑪和家樂福,在中國耕耘多年之后分別擁有了390多家和200多家門店,不僅僅是二三線城市,地級市也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
相較沃爾瑪和家樂福這樣的大賣場,還有一些品牌甚至不滿足在二線城市的發掘,并進一步放下身段進入三四線城市。
屈臣氏在新一線之后,三四線城市分布非常密集。屈臣氏2009年開始百城千店計劃,即到2011年全國店鋪數量達到1000家,覆蓋近百個城市。
屈臣氏下沉不僅看中了地方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同時也是借助其他大型賣場深入二三線城市帶來的人氣和消費習慣。
在2011年底如愿完成千店計劃之后,現在的屈臣氏要完成的計劃是到2016年在內地將門店數量增加到3000家,遍布300個城市。
屈臣氏中國區行政總裁羅敬仁則表示,比之1000店計劃,未來擴張至3000店的計劃中,屈臣氏會更多去三四線城市選址,并在一線城市適當向社區店發展。在我們調查中可以看到,目前在江浙一帶的百強縣已經遍布屈臣氏。
國美和蘇寧是典型的下鄉賣場,它們分別擁有1700余家門店,在我們的調查中,國美蘇寧不僅遍布二三線,甚至在幾乎所有百強縣都有一家門店。借著幾年前家電下鄉的推動—國美和蘇寧大規模向三四級甚至農村市場滲透。
目前來看,無論新一線,或者二三線城市,都有了不少大型連鎖商超,但商超業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
我們可以對比臺灣連鎖零售業,臺灣面積約為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6萬,便利店的數量接近1萬家,同時擁有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等百貨公司超過150 家,在包含超市、量販、便利店的綜合商品零售業中,百貨公司營業額占總體比重 27.5%,居零售業之冠。
內地沒有一個城市的連鎖零售業密度能與之媲美。當然臺灣商超業的發達,與其零售業發展歷史、消費水平、商業環境等都有關系,不過至少可以給內地城市的零售業足夠信心,增長空間還大著呢。
(第一財經周刊 作者: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