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文化Mall、文化綜合體建設,意在搭建一個以圖書為中心,影城、體驗館、電玩城、咖啡館等購物、休閑、娛樂、餐飲項目逐漸圍攏的“泛文化圈”,從而從“圖書經營者”轉向“資源經營者”——這些對于書業尚屬新做法,而商業地產開發商卻憑借多年經驗,在全國各地將之嫻熟運轉,不乏成功案例。在應對沖擊、增加消費者黏性上,書業能向地產商學些什么?
“受圖書行業環境影響,從2013年12月1日起停止圖書和相關業務……”這則深圳購書中心于11月27日發布的停業公告,旋即在網上掀起又一輪“實體書店末日”的熱議。12月20日,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興建的鳳凰蘇州書城逆勢而起,其所在的蘇州鳳凰廣場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加一些多元業態,而是集書店、展覽、戶外、視聽體驗中心、美食、零售等為一體的“文化MALL”。關門、開業之間,折射出傳統零售業在電子商務強勢沖擊下“生死抉擇”。
抓住“二代中產”主消費群體
一個消費者去書店,如果不買書,他還能做些什么?江西新華發行集團總經理涂華給出的答案是:他們還能看電影,帶孩子去兒童職業體驗館,“嘗鮮”數字生活館……這些都是江西新華紅谷灘文化綜合體提供的一站式文化消費服務。涂華并未否認圖書在紅谷灘文化綜合體中的核心地位,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以圖書為圓心聚焦其他業態而成的“泛文化圈”,將更加有利于吸引消費者。
這個趨向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萬達廣場等時尚地產項目上得以清晰驗證——首先通過前期理念設計確保開門紅,然后借助各種手段維持、提升人氣,包括研究消費人群、不斷調整招商、提升餐飲人氣、營造文化氛圍等。當客流不足以支撐盈利時,他們不惜重新裝修、重新規劃,乃至推倒重來。
不少新華書店集團也在打造類似的“泛文化圈”——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河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等都在新華書店轉型升級上布局長遠,選擇走“同心多元”的文化MALL、文化綜合體發展道路。
刺激購物中心和新華書店做出改變的原因,在于他們都要應對電子商務的沖擊,比任何時刻都更迫切地需要抓住消費者——沒有客流,就沒有消費,然而時下的消費者并不容易被滿足。三里屯太古里的成功在地產同行看來是“十年磨一劍”。花了10年,英國太古地產將其打造成北京知名度最高、人氣最好的時尚地產,也成為消費者眼中時尚的消費品、消費方式和消費潮流的匯聚地。國際知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今年7月發布的《中產階級重塑中國消費市場》報告,將當下中國最重要的消費群體界定為“二代中產”(20歲~40歲,受過良好教育,喜歡嘗試新事物,追求個人生活品位與生活方式)。報告表明,2012年該群體總量達2億,占城市人口的15%,而在未來10年,他們的消費總額將逐步提高至全社會消費總額的35%。
當下讀者為何不愿進書店?他們很可能是期待未得到滿足,或者是書店滿足的方式不對。而以文化MALL、文化綜合體來改善是新華書店的普遍做法�!岸挟a”也是新華書店亟需抓住的賴以生存的消費群體。太古地產、萬達地產等也在求變,除了提供緊貼消費需求和潮流的商品外,還注重提供更多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如太古地產在三里屯太古里引進了PageOne書店,后者的文化地標作用隨即凸顯。
賣書不如賣感覺?
以“服務升級、業態引進”滿足讀者需求,已成為新華書店的共識。不過幾家歡喜幾家愁,深圳購書中心也曾走過類似路子,2005年前后就開設了水吧,嘗試過美食坊、文具店、通宵經營等,也在2008年上線了網絡書店。但與2006年底開業并已成功打出品牌的深圳書城中心城相比,他們還是在活動組織、書城宣傳、品牌打造上不夠持續,有欠深入,因而在面臨強力的競爭對手時,日子在近兩年日益艱難,直至歇業。
反觀深圳書城中心城,他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探索文化MALL的強烈愿望,如今走得頗為成功。今年11月30日,第十四屆深圳讀書月特別活動“溫馨閱讀夜”在該書城成功舉辦。又一個文化狂歡夜背后,是該書城與深圳讀書月日益緊密的聯系。在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總經理尹昌龍看來,深圳書城中心城是他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重要抓手——作為國企,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比民營書企能更好地切入公共文化產品領域,而從經營角度,他們又比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有更強的動力、能力將公益融入經營,做到文化與市場相結合。伴隨著深圳讀書月越來越大的影響,該集團旗下書城的整體人氣得以提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尹昌龍所說的公共文化產品并非單指圖書,而是包含了講座、簽售、電影、餐飲、服務、配套設施等。相比單純售書,深圳書城中心城更像是在販賣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感、時尚感。當消費者為文化感、時尚感買單時,他們自然也就消費了圖書、電影、餐飲等有實際收益的商品或服務。
地產商對此的認識更為直觀。PageOne書店如今在三里屯太古里的經營面積擴大至1500平方米,在寸土寸金且周圍中高檔專賣店林立的三里屯商圈,可謂一道風景。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西西弗書店,他們前不久在深圳也開設了首家分店。西西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偉竹將其經驗歸結為“文化業態與商業業態的成功結合”。在他看來,西西弗書店能提供優秀的文化氛圍,商家則要考慮自身是否需要這種提升。在雙方不斷的試探、磨合中,西西弗書店如今已有了18家分店。
不難看出,多元業態的引進并非是簡單的業態堆積,而要在因時、因地、因人群上綜合考慮,以讀者需求為經營導向。以拓展到電影院線領域為例,鑒于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來火速攀升,眾多書城選擇在店內開辦影城。2011年,當涂華在北京偶遇湖北省電影總公司、湖北銀興院線總經理陳敦亮后,雙方一拍即合。如今,新華銀興國際影城已向公眾開放,這也成為涂華為紅谷灘文化綜合體廣泛洽談文化項目的一個縮影。
變身“資源經營者”
地處購物中心的書店提供了濃郁的文化感,與周圍商家有很大的區別。有專業人士評價,消費者到PageOne等書店未必買書,但這些書店無疑是適宜消費者駐留的極佳場所——休閑、放松、氛圍好、簡餐、24小時營業等——只要留住消費者,就意味著消費的可能。
書城也適用這個道理——將一直以來“買了書就走”的購物體驗,延伸到側重體驗的“逛書店”,這契合了時下都市生活一站式的特點:買書之余,消費者可以嘗試到更多、更新鮮的東西。
近兩年升級、改造原有店面的新華書店數量甚多,也不乏新開張的專走文化MALL、文化綜合體路線的大書城。這樣一種“重新出發”的舉動,表明新華書店正在從單純的售書者逐漸向資源經營者轉變。
常州新華書店總經理何志峰對此頗為認可。在他看來,經營大書城實質是經營商業地產,若把書城本身看作大商品,圖書和其他業態則是大商品前提下的小商品�!靶氯A書店如今需要將自營的售書及少量多元業態以及其他通過聯營、出租方式引進的業態一起,放在統一完整的語境下思考,譬如打造怎樣的風格?引進哪些業態?如何安置不同業態?怎么分流、怎樣設計動線?等等�!�
新華書店靜安店圍繞復合式文化生活空間的主題,改造后除傳統圖書銷售外,還涉獵了時下多數新華書店熱衷引進的數字體驗、親子閱讀、影視視聽、創意生活、教育培訓、咖啡餐飲等業態,他們統一被結構在以矮柜、桌椅、藝術裝飾品、綠色植物和大量留白打造的精致優雅的閱讀空間中。
非圖書流通者的眼光為新華書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何志峰等表示,他們不是在賣書,而是在賣資源。常州新華書店就積極營銷自身的媒體資源,將店內的水泥柱、封書條、塑料袋等全部作為廣告資源提供給供應商付費使用,收效頗佳。
這點已為大多數新華書店意識到。他們扎根當地數十年,又大都處于黃金地段,而在向文化MALL、文化綜合體升級時注重保持自身優勢和特色,以此作為資源經營可靠的出發點。南京市新華書店在改造旗下的中山北路店、江東中路店、外文書店時,分別趨向了三種書店形態——中山北路店定位于社區書店,整體專注于品讀、時尚和休閑;江東中路店則以打造城市文化生活空間為目的,主打精品書店,引進專業培訓、商業銀行和品牌餐飲,體現中高端文化消費的特性;外文書店作為專業書店,改造后則以更加專業的服務來滿足更加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引進英語培訓、咖啡館等業態。
眼下新華書店在打造文化MALL、文化綜合體上已小有成就,不乏先行者和成功模式。然而文化MALL、文化綜合體一般投資回收周期較長。鳳凰出版傳媒公告顯示,其投資的合肥、蘇州、宿遷文化MALL項目的投資回收期分別為10.22年、9.67年、12.37年(均包含3年建設期),而被認為是經濟效益較好的射陽項目,投資回收期也達到了7.5年。如此長的投資回收周期,再加上建設過程中不斷進行的升級調整,使得整個文化MALL、文化綜合體的打造成為一場“長跑”,既要緊跟(引領)消費者需求,也要在與同行競爭中保持自身特色。恰可用安徽出版集團董事長王亞非感慨美國底特律城破產時所言,“任何產業都有風光年代和黯淡時期,這取決于市場空間、投資成本和消費轉型,若一個產業的集中度太高、消費太雷同、轉型太緩慢,那就很難保持相應的強力和市場活力�!毙氯A書店或可對照借鑒。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張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