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3年12月15日至20日組織的日本零售商務考察之后,《中國商報·超市周刊》于2013年12月23日至31日又組織了為期9天的日本之旅。同行的有江蘇歡樂買商貿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駐馬店市愛家量販有限公司、山西和諾集團、山東愛客多商貿有限公司、廣州富家超市有限公司、四川壹玖壹玖管理連鎖有限公司、濟寧惠全明商貿有限公司、北京海納秋實貿易有限公司等等一共22人。
更加細分的零售市場
目前在全日本有便利店5萬多家,光東京都地區就集中了6000多家便利店,日本簡直就是便利店的王國。以生鮮食品為核心品類的食品超市也大規模發展起來,生命力極其旺盛,營業面積一般在1000~2000平方米,生鮮食品部分占了一半以上,永旺的MaxValu店,就是這個業態的典型代表。
伊藤洋華堂的社區店
以追求流行時尚便宜的年輕人為目標顧客的UNIQLO優衣庫休閑服裝專賣店,也是無處不在,據了解其款式的設計是在歐洲完成,其生產在中國江蘇完成。UNIQLO提出 “衣服是配角,穿衣服的人才是主角”,突出了其以人為本的穿衣理念,即使看似簡單的基本款,只要經過精心的搭配也能夠展現自我個性。優衣庫(UNIQLO)目前在日本境內擁有超過800間店面,市場已然飽和。
市場細分是零售業發展的大趨勢。就日本零售業發展歷史而言,經歷了大分大合的過程,最初由商品品類為維度劃分,誕生了諸多業態,而當前又出現了各業態向多品類發展的動向,而細分的維度則變為檔次定位及地理位置。百貨的市場份額一直在被稀釋,地位相對衰落,購物中心成為其最大的敵人。
先進高效的物流體系
在日本,零售業是首先建立先進物流系統的行業之一。便利店作為一種新的零售業態迅速成長起來,現已遍及日本,正影響著日本其它的零售商業形式。這種新的零售商業業態需要利用新的物流技術,以保證店內各種商品的供應順暢。
參觀考察東京一家7-11門店
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頻繁進貨,只有利用先進的物流系統才有可能發展連鎖便利店,因為它使小批量的頻繁進貨得以實現。
典型的7-11便利店非常小,場地面積平均僅100平方米左右,但就是這樣的門店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達3000多種。雖然便利店供應的商品品種廣泛,通常卻沒有儲存場所,為提高商品銷量,售賣場地原則上應盡量大。這樣,所有商品必須能通過配送中心得到及時補充。如果一個消費者光顧商店時不能買到本應有的商品,商店就會失去一次銷售機會,并使便利店的形象受損。所有的零售企業都認為這是必須首先避免的事情。
伊藤洋華堂的物流管理之道
為每個門店有效率地供應商品是配送環節的重要職責。首先要從批發商或直接從制造商那里購進各種商品,然后按需求配送到每個門店。配送中心在其中起著橋梁作用。
參觀考察伊藤洋華堂物流中心,上圖這個條碼把供貨商、物流中心、零售企業門店連成一體,條碼的開發者是伊藤洋華堂
為了保證有效率地供應商品,日本伊藤洋華堂不得不對舊有分銷渠道進行合理化改造。許多日本批發商過去常常把自己定性為某特定制造商的專門代理商,只允許經營一家制造商的產品。在這種體系下,零售商要經營一系列商品的話,就不得不和許多不同的批發商打交道,每個批發商都要單獨用卡車向零售商送貨,送貨效率極低,而且送貨時間不確定,但人們往往忽視了配送系統的低效率。
日本伊藤洋華堂在整合及重組分銷渠道上進行改革。在新的分銷系統下,一個受委托的批發商被指定負責若干銷售活動區域,授權經營來自不同制造商的產品。此外,伊藤洋華堂通過和批發商、制造商簽署銷售協議,能夠開發有效率的分銷渠道與所有門店連接。
批發商是配送中心的管理者,為便利店的門店送貨。而伊藤洋華堂本身并沒在配送中心上投資,即使他們成為了分銷渠道的核心。批發商自籌資金建設配送中心,然后在伊藤洋華堂的指導下進行管理。通過這種協議,伊藤洋華堂無需承受任何沉重的投資負擔就能為其門店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分銷系統。
伊藤洋華堂重組了批發商與零售商,改變了原有的分銷渠道,由此,配合先進的物流系統,使各種各樣的商品庫存適當,保管良好,并有效率地配送到所有的連鎖門店。
中日零售業的差距在哪里?
我們這一路走來,深深感受到日本零售企業的員工以顧客為中心,是發自內心的,是真誠的。我聽說永旺創業早期關于“向太太們買創意”的故事。岡田屋每年都會請社區的家庭主婦提出奇思妙想,一旦被采納,便能獲得 500-1000日元不等的購物券。這項活動吸引了數萬名主婦,為岡田屋帶來了一些千奇百怪的創意,比如帶抽屜的切菜板、底部可以開孔泄水的盒子等等。根據這些構想生產出來的自有商品,不僅深受消費者歡迎,也更好地建立了與社區顧客的感情紐帶。
從市場集中度來說,相比歐美,日本零售業的集中度不高,但仍顯著高于中國零售企業,表明中國零售業在行業的橫向整合上仍有空間。
就流通體系而言,供應鏈層級已經極大程度縮短,零供直接對接的比例較高,其中間商規模也較大,零售商、廠商分別與其直接對接,提高了渠道的效率。
較短的層級也是線上線下商品價差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當前渠道層級仍然較多,供應鏈效率較低,亟待改善。
在對經營細節,如商品組合、陳列的挖掘上,中國零售業仍有較大改進空間,在對產業鏈價值的挖掘上,如購物卡、現金流價值的挖掘上,仍大有潛力可挖。
電商在日本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明顯不及中國,以后也較難提速。原因在于兩國營商環境差異較大:日本線上線下的稅負基本一致,對商品品質的經營監管也更為嚴格。
(中國商報超市周刊 記者 黃瑩 胡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