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正值春節前的銷售高峰期,各大賣場、超市卯足了勁,力爭開門紅。與往年相比,今年變化明顯——團購減少,個人購買量增加,普通的消費者成了銷售的主力。
到不同的賣場轉了一下,年貨商品大多以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品類為主,如酒水類、果汁類、干貨類,只不過每個賣場選擇的品牌或品種略有差異。商品大致雷同,千店一面。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約有以下幾種:一是年貨商品是歷年銷售的主力商品,用往年銷售數據作參考,選擇這些商品最保險;二是經驗豐富的賣場人員在組織年貨商品時,創新能力不足,大多遵循了思維定勢;三是同質化嚴重,資源相同,供應商相同,商品相同。所以,最終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是中規中距的年貨商品,所有人固守在一個圓圈里,大家比的是誰能把這個圓畫得更完美,而忽略了創新開拓,讓消費者耳目一新。
《三聯生活周刊》自去年開始開創了年貨�?�,一度成為許多人都認為值得收藏的品牌,把一個專刊做成了品牌,可見其功力之深厚。為了組織好今年的專刊,從10月起,他們就派記者開始籌備,足跡遍布揚州、蘇州、潮汕、臺灣、四川、陜北……,到后來幾乎出動了所有記者和主筆。一本年貨�?馁M了如此多的精力、人力和時間,所以才被打磨得精致、內涵豐富、與眾不同。
回到超市年貨商品的籌備。從賣場最終呈現的商品看,考慮了消費者固有的需求和地域消費習慣,但是沒有為消費者創造需求,因此年貨商品都集中在相同的品類和相同的商品,商品重合度居高不下,價格戰一觸即發。面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現狀,消費者大多也產生了視覺疲憊。
超市的從業者們是否也可以創新思維,借鑒《三聯生活周刊》的做法,采購有文化內涵、有地域特色的年貨商品,讓消費者不用遠赴千里就可在家門口享受各地美食,享用我們精心打造的饕餮盛宴。
組織這樣的年貨商品就不能在家坐等客來,早規劃、早組織、早準備才能把這場年貨的盛宴盡善盡美的呈現出來。首次組織建議以某個品類為主,積累經驗。
北方人過年離不開面食,一首童謠唱到: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可見面食自古以來后對北方人的重要性。所以,選擇面食類作為年貨特色商品的突破口,在北方超市是非常適合的。
怎么找到那些特色的面食呢。一是網絡,現在只要在網上搜索,各地的特色面食應有盡有;二是請教,可以向同事、同學、網友詢問他們家鄉有特色的記憶深刻的面食,拿為己用;三是電商,臘八節前夕天貓上有一個臘八專題,里面的節日食品讓人眼花繚亂,大長見識,這里也是一個年貨商品的集散地;四是書本,找一些年俗的書學習研究,將相關知識運用到賣場年貨商品的組織中;五是實地勘察,尋到那些有味道、有品味、有特色的面食,介紹給顧客。
尋找過程、采購過程和售賣過程遠非上面說的這么簡單,這里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路,拋磚引玉,希望在我們的精心打造下,能讓消費者享受一個與眾不同的美食之旅。
- 該帖于 2014-1-22 9:2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