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機會參加了幾次由行業領先的咨詢公司組織的培訓。這些講師大多是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大賣場工作經歷。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內化,開發出課程,在業內分享。在培訓現場,發現每個人接受培訓的方式都不一樣。
一種是拍照族。盡管發了紙質課件,但只要播一張PPT就是一陣“咔嚓”聲,通過手機,PPT瞬間轉化成了電子文檔。
一種是錄音族�,F場錄制講課過程,以備回去分享和學習。我也曾嘗試錄過一次,但受條件的限制,播出來的聲音要么聽不清楚,要么就是刺耳的嘯叫,很難再現授課的全貌。
另有一種是抄寫族,試圖記下講師的所有話語,埋頭苦記。
還有一種瀟灑族,全憑記憶,不拍照、不錄音、不記錄,只是聽課。
最后一種就是走神族,人在這兒,心卻不知飛到哪了。
這種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培訓,其目的不是只聽一次課而已,更看重的是培訓后的內化。讀書也強調知識的內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讀書,讀書的意義就失去大半,培訓更是如此。因此,聽課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將聽課學到的知識用于工作實踐中。
胡適曾撰文寫過怎樣準備演講稿。他說,為了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他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大量看書、記錄,然后變成自己的語言,寫成演講稿。公開發表演說,讓他短時間內消化了大量知識,并成功為己所用。
因此,接受培訓后,轉訓是非常好的快速內化方式之一。
每次聽課,我會記下對工作有指導作用的知識點,還有那些一閃而過的靈感。所以,一堂課下來,我的筆記本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因老師及培訓內容的不同,有的可以立即拿來就用,有的需要慢慢消化,進行改良,轉換為適合自身企業的方式。
第二天或當晚,憑著鮮活的記憶,我會整理出自己的PPT課件。這個課件脫胎于老師講課的課件,有相同,更有不同,這份課件更偏重于對于工作實踐的指導。整理課件是回憶和消化的過程。通過我的理解和整理,可以成功的把老師的課件轉為對自身有指導作用的課件。在恰當的時候在內部進行分享,可以一舉兩得,他人受益自己受益。
同一個培訓,參加的人不同,效果也大相徑庭。我曾和參加過同一個培訓的同屬一個企業的兩位業內人士交流過。問他們培訓效果如何?一個說差強人意,老師講的太空泛,沒有實際指導意義;而另一個說,他把老師講到的內容已經運用到工作中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梢�,個人理解對培訓的推廣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歸根結底,培訓的意義最終還要實踐和應用,只有行動起來,才有可能最大化發揮培訓的效用。
柳二白- 該帖于 2014-1-28 10:2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