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樓主
對很多消費者來說,一步入某家超市或專賣店,總要面臨一件不愉快的事,那就是“聞風出動”的導購員以及他們“撲面而來”的熱情。
然而,有時候這種“不由分說”的熱情和周到反而致使一些顧客打消了購買念頭,甚至被“嚇跑”,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因此,有時要尊重消費者的購物自主權,使其購物更加愉快。
思考獨立不說太多
很多導購員習慣在顧客瀏覽商品的過程中不停向其推銷產品,可以說到了“喋喋不休”的地步,絲毫不考慮給顧客自主思考的空間。這對于那些購買目標已經明確或比較在乎自己的想法和考慮的顧客來說,幾乎是難以忍受的,難怪他們會產生厭煩的心理,甚至在這唐僧似的“絮叨”一開始時就迅速“逃離”。所以導購員對自己的“熱心服務”有所收斂,學會揣摩顧客心理,對顧客的情緒保持敏感性,畢竟你的最終目的是促成顧客的購買決定,如何講解和推銷商品都不過是達到該目的的手段,根據顧客需要和要求提供必要的信息也許比“逢人便上”、口若懸河更為可取。需要記住的是,有時較之“滿面笑容的周到服務”,顧客更想要的是一點“安靜”思考的時間。
選擇自由不如影隨形
這也是一個常見的景象:當顧客剛邁入店門或走近售貨地點的一刻起,直至顧客瀏覽、選擇商品的整個過程,導購員就幾乎時時伴其左右、如影隨形。這是讓很多顧客反感和不滿的事。筆者有位朋友就經歷過類似的情形,并表達了這對他購物心情的消極影響:“……我就不解了,我是來買東西又不是來偷東西,干嘛老被人跟著?……”尤其對于一些本著消遣、放松的目的來購物的顧客來說,能不能自由、獨立地享受欣賞、選擇各式商品是其體驗消費自主性、產生滿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決策自主不越俎代庖
導購人員必須始終明確且牢記的一點是,顧客是整個購買過程的主角,雖然擔負著引導顧客消費的任務,但顧客依然是希望最終的購買決定由自己做出。當顧客猶豫不決時,在不引發其反感的前提下,導購員可以適時加以解說和引導,但是過度夸大甚至謊稱產品性能或者罔顧顧客存有的顧慮、強制性干擾其決策過程等急功近利、越俎代庖的方式往往讓顧客提高戒備心理,效果適得其反。
有時顧客在對是否購買某件商品存有疑慮時,是出于自身一些不得不考慮的因素,而不完全是對商品性能本身的懷疑,這時候導購員應該站在顧客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幫助其作出合適的決定,而這個合適的決定是指符合顧客利益的購買決策,結果并非一定就是交易的達成,更有助于贏得顧客更高的滿意度及忠誠度,從而實際上更有利于企業和公司的利益。
今天,顧客在購買或消費過程所關注的內容已不僅限于產品質量、產品價格、購物環境、服務態度等,他們還下意識地通過自身對購物過程掌握的主動權、自主性來尋求愉悅的購物心情和更高的滿意度。于是,購買商品及服務的顧客與提供這些商品及服務的企業或公司之間,不僅僅“付費”和“交貨”這樣簡單冷漠的交易關系,后者還需要對前者“共情”,進行換位思考,知其心中所想、完其心中所愿。只有知其所好,才能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