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人生最怕“四大傻”——炒房炒成房東,炒股炒成股東,泡妞泡成老公,練功練成功。
但做企業的阿里偏偏不信這個邪,帶著“周一見”的神秘氣氛,就是今天下午召集媒體宣布阿里集團以53.7億元港幣戰略投資銀泰商業。
發布會定在銀泰北京的物業柏悅酒店。銀泰商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沈國軍現身為合作親自站臺,并坐上主席臺接受媒體的提問。無奈,得到提問機會的媒體始終過于關注業務實操層面的細節,沈國軍被正式提問的寥寥無幾。
要說沈國軍與馬云的交情自無需多言,看阿里巴巴集團只派出了COO逍遙子張勇,沈國軍卻還親自坐鎮的“不計較”就可見一斑。阿里和銀泰的合作或許就只是沈、馬兩位大佬一句招呼的事兒,具體實操層面的事情就是下面“看著辦、看著圓”就好。
雙方對于合作內容的詮釋很繞口,很外交辭令,說是雙方將整合優勢資源,構造一套打通線上線下的未來商業基礎設施體系,并對全社會開放,幫助推動實體商業與互聯網經濟的雙向融合。雙方還將組建合資公司,快速推進該體系的建設。
如何實現呢?阿里以認購銀泰商業新股及可轉換債券的方式投資,總投資額53.7億元港幣。交易完成后,阿里將持有銀泰商業9.9%的股份及總額約37.1億元港幣的可轉換債券。
雙方約定在未來三年內,在相關法律法規許可的前提下,阿里集團可將可轉換債券轉換為銀泰商業的普通股股份,從而使得阿里集團最終在銀泰商業的持股比例不低于25%。
對于這樣一種先收購部分股權,再用債券等逐步收購的方式達成的投資合作,有媒體記者問到雙方是否是基于對O2O項目的嘗試推進也沒有完全成功的信心?
對此,逍遙子表示這只是一個技術安排,希望在現有法律框架上達成合作基礎,再完成深度的合作,同時也為未來進一步的發展做一個鋪墊。
阿里銀泰“一家人”
阿里和銀泰終于“在一起”了。
當然,銀泰和阿里的“曖昧”早有前戲,就是震撼了實體零售行業的去年“雙11”和今年的3.8節的O2O合作。
銀泰商業集團CEO陳曉東對雙方的進展解釋得較通俗易懂,去年“雙11”是“化敵為友”(共同營銷);今年3.8節是“并肩戰友”(會員、支付部分打通);如今可謂是真正成為了“不再說兩家話”的“一家人”。
“一家人”的銀泰、阿里將全面共享和對接會員、支付、商品體系,實現真正的O2O。
銀泰愿意和阿里“成婚”,除了沈國軍、馬云的好交情,生意的邏輯也是好處多多。
去年“雙11”,銀泰網一天的銷售是原來的四倍多;今年三八節,銀泰和阿里合作推出“銀泰寶”,短短兩周內獲得超過100萬的會員,而整個銀泰百貨目前接近150萬的VIP客戶積攢了整15年。
在被問到“阿里和銀泰誰更主動”的問題時,沈國軍稱,雙方是你情我愿,互相投懷送抱。
對銀泰這個“老商業”而言,就如銀泰百貨CEO陳曉東坦陳的,“此前在和阿里的合作中有很多的興奮點,總能找到一些新的東西,于是干脆就把‘鋪蓋’搬到了一起。”
百貨零售業O2O的“痛點”
但對阿里而言,打通線下百貨零售業的O2O比想象中要難。
在“移動商業”成為阿里關鍵詞的2014年,除了生活服務業O2O外,線下實體百貨零售業的O2O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阿里推進實體百貨零售業O2O的“痛點”是什么?
逍遙子坦言,從去年的“雙11”到今年的手機淘寶3.8生活節,如眾所見,不過就是營銷層面的O2O。
雖然營銷、導流是互聯網切入O2O的第一步,今年3.8生活節阿里又走了新的一大步,在支付、會員領域和銀泰百貨進行了更深入的合作,但未來阿里想在,也必須在商品數字化層面獲得突破。
O2O是用戶、營銷、支付、商品等四個環節的完全打通。阿里即使持續地、不心疼地做“土豪”砸錢,用其擅長也是慣常的“營銷”和“大促”為線下百貨零售引流,但也解決不了線下百貨零售商品競爭力不強、服務效率低下的現實,即客流不等于銷售,無法在最終環節提升交易量、改善體驗;而若是要持續的砸錢做大促,這其實是線下實體百貨零售業玩了多少年的“老招數”,線下實體百貨零售業自己玩玩就夠了,何必一定要畫蛇添足般從線上再倒回線下?
實體零售業需要的是商品供應鏈的效率提升,這是實體零售業O2O的難點和痛點。
因此,從和銀泰百貨、新世界百貨、王府井百貨等合作以來,阿里也是看明白了,不把線下實體零售業的“商品”打通,O2O就只是個“說得熱鬧”的偽命題,甚至對線下實體零售業都是穩賺不賠的交易,而對阿里來說是“賠本賺吆喝”的虧本行當。
但把“商品”打通談何容易?
問題一方面是兩家獨立公司的信任問題,“零供協同”說了這許多年,依然只是個把公司示范的個案;問題二在于實體百貨零售企業“聯營”模式這么多年,百貨企業自身都不了解自己的貨在哪,如何能夠和線上的另一家企業實現打通?
因此,在百貨零售業領域的O2O進展始終圉于營銷層面,原本寄望支付環節打通的推進又遭遇政策禁令擱淺,別無他法的阿里O2O只能祭出了“資本”的手段,只有成為“一家人”才能沒有線上線下企業是否構成競爭,如何分成等問題的障礙,才能推動營銷、支付、商品和用戶的全方面深入“共享”。
百貨O2O核心打通“商品庫”
逍遙子也說,阿里“看上”的是銀泰700萬的商品庫,將此商品庫打通就能看到阿里在百貨零售業O2O的可能性。
而阿里選擇銀泰為模板試水深推O2O再合適不過,后者包括了銀泰百貨、銀泰城購物中心等所有實體零售業態。逍遙子透露,阿里和銀泰會把雙方核心的團隊放到合資公司,共建團隊推進零售行業的O2O。
但也有媒體問到,百貨業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消費便捷的程度,而是國內外物價差懸殊。
對此,逍遙子樂觀表示這是O2O改造供應鏈的一部分,阿里希望利用新的供應鏈整合的方式,能夠解決百貨業內外價差高企的問題,讓中國消費者足不出國買到和國外一樣好一樣性價比高的商品。
去年,沈國軍已經和馬云的菜鳥物流合作,兼任菜鳥物流公司CEO。陳曉東表示,銀泰百貨實體店的會員將與淘寶的會員打通,線上線下商品體系對接還包括商品庫存的地理位置和物流的對接,讓物流變得可控,成本可控,這是未來阿里和銀泰合資公司的平臺要做的事情。
提煉全零售業的O2O標準
當然,長于戰略的馬云,向來不會滿足于“1+1”的簡單疊加游戲。若僅是把自己充當阿里O2O的試驗品,沈國軍也不會輕易答應“嫁給”馬云。
雙方長眼看中的是什么呢?陳曉東特別指著發布會現場的背景板強調說,阿里和銀泰“一起未來”的中間不是用的“+”(加)號而是“X”(乘)號,在于雙方有信心銀泰商業和阿里的合作能產生裂變的化學反應。
按雙方的合作協議,阿里的O2O模式在銀泰身上走通后,還能“依葫蘆畫瓢”去服務于整個實體百貨零售行業,也就是說銀泰以后也能去賺幫實體百貨零售企業互聯網化、O2O化轉型的“錢”。
逍遙子也說,阿里的目標有二:一是將銀泰業務在網上升級;二是將銀泰變成新的平臺——未來能對百貨零售全行業進行O2O“復制”的樣板。
阿里對銀泰上市公司進行投資成為股東的好處在于,從此能徹底地跟銀泰商業進行深入合作,也能實現逍遙子所說的“對銀泰現有的業務、流程、工作方式,包括商品,從各個緯度進行一個全方位的再造”。
而銀泰百貨和購物中心將借對阿里數據、技術等的共享,將“泛渠道”推進,實現商品的數字化,會員信息的數字化,甚至線下運營的數字化,線下實體店流程、人員的思想和組織形式上的互聯網化轉變。
銀泰的選擇
梳理會議中其他的價值點,陳曉東透露說,銀泰認同百貨行業的O2O首先要實現“單品管理”,而銀泰百貨目前已部分地做到了單品管理,有些品類試驗當中更是已經完全做到了單品管理。
陳曉東也表示,銀泰網未來的定位不會弱化,反而會加強,會以銀泰為基礎為平臺發展O2O的業務。
從此邏輯上分析,銀泰的O2O試驗目前大方向是對的,盡管百貨業內人士多數認為單品管理很困難,甚至是幾乎無法完成的事情,但若是銀泰百貨真正在朝著這個回歸商品和服務的商業本質的路子走,加上阿里技術層面的支持,以及去年“雙11”、三八節以來的互聯網創新思維對實體百貨業運營團隊的洗禮和線上線下融合的流程的不斷完善,“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的質變并不是不可能率先在銀泰開花結果。
但,資本市場對這段婚姻目前并不看好。交易公告銀泰復牌后,短期的股價有下跌,對此,陳曉東稱,定價是雙方談出來的結果,目前市場對O2O和未來發展存在不同解讀,但長期會給大家成績單。
沈國軍為阿里“站臺”拋的一句最有分量的褒贊是說,其堅信電子商務方面阿里是在全球做得最好的。這句話放在過去、放在眼下當然是正確無比的。
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呢?消費者接觸已經發生完全位移是否也將導致市場份額的可能位移呢?
截至目前,銀泰百貨的微信公眾賬號“喜歡銀泰”除已有31萬粉絲外,也進行了掃碼支付、微信購物、查看優惠、售后服務等功能的實現,用戶通過手機查看到的所有商品,無論在種類還是價格上都與門店同步,下單后也直接由實體店鋪發貨。
按逍遙子的話說,現在阿里和銀泰是“一家人”了,那作為阿里的家人日后還繼續推進否與騰訊微信的合作?牽起自己手的同時,阿里又能否容忍“自家人”銀泰也還在和騰訊微信“摸著石頭過河”?
筆者追問陳曉東此后銀泰與微信的合作是否還推進,陳曉東稱,現在能不問這個問題嗎?
或許,和阿里的婚約已定,但銀泰還來不及斬斷也不忍斬斷已與微信結下的那些個情意連連。線下容易,線上不易,且行且珍惜?
(作者:聯商網特約評論員 顏菊陽 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