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市場營銷的經驗告訴我們,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并不僅僅只是購買商品本身的使用功能,實際上還包括商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人們在享受商品本身的功效時,也要獲得一種超出商品本身的精神和心理的滿足。我們不妨看看下面這兩個例子。
中國自古有兩大消費文化:一曰酒、二曰茶。對于我們門店,按理說這兩個品類的市場銷售額一定不會低,但實際上看看門店的銷售報表,茶葉和酒的銷售占比并沒有預想的好,為什么?歸根結底還是受商品文化或店鋪文化的影響。
買茶葉,消費者自然會首選專賣店,因為在專賣店這樣特定的氛圍營造里,從選茶、泡茶、品茶、觀茶、賞茶的行為過程中一直在感受著茶文化,而這種心理消費過程正是顧客所需要和享受的,也是我們便利店里所不具備的。消費者對茶葉的購買渠道選擇自然不言而喻。
再看看酒,以紅酒為例,現代都市里以傳播紅酒文化,提供私人儲酒服務為特色的紅酒屋越來越受人青睞。釀酒文化的壁畫,帶有民族風情的雕塑,仿地下酒窖的穹頂,風格奇特的酒架.恒溫恒濕的儲酒室……都在向人們傳遞著古老的紅酒文明。紅酒是富有生命的,需要安靜的休息。在這樣的環境里,人們在悄無聲息的享受著產品自身所帶來的文化氣息。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會愿意到便利店去買紅酒?而在這樣紅酒文化的營造下,一瓶紅酒帶來的卻是高于成本好幾倍甚至數十倍的利潤,顧客卻愿意為之買單。
由此可見,消費者的商品選擇常常受文化氛圍的制約和影響。消費者更愿意為實體商品所衍生出來的精神需求去買單,甚至出大價錢。人在享受需要中往往寄托了精神需要,要求從優質商品的文化因素中得到滿足。對于我們連鎖門店而言,不論是常規商品還是服務性商品都需要賦予其文化的內涵。換句話說,陳列于貨架上的商品是一種硬實力,沒有高品質高毛利的商品,門店自然就沒有盈利的支撐和保障。而商品配套的文化塑造則是一種軟實力,沒有附加于商品文化氛圍的營造和商品本身特定的意義,那些給予消費者除商品以外的消費感知和心理需求自然會打折扣。為此,塑造店鋪“性格”和挖掘商品文化內涵是值得我們各級經營管理者要認真思考的課題。下面有關兩則7-11門店文化特性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則是:臺灣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有位好朋友的孩子在美國讀書。回到臺灣后,一天要跑好幾次7-11。問這個小孩,為什么一天要跑這么多趟?小孩說:“因為臺灣的7-11,跟美國的很不一樣,我要Keep update(掌握最新流行趨勢)。”由于7-11新產品開發的頻率提高,對年輕人而言,沒有去7-11,就有被市場淘汰和落伍的感覺。7-11帶給消費者的是時尚流行的元素,它引領著年輕人的審美趨勢,用時尚的文化抓往消費者的心。
另一則是一個上班族在網絡上發布其讀書時懷念7-11的微博。微博這樣寫道:我懷念的就是下課后,成群結隊的去喝思樂冰,去吃魚蛋的日子!最重要的是有一份友情在里面。雖然便利店自家制作的食品并不是什么奇珍美味,但你是否感受過深圳7-Eleven的便利店文化,還記得那年和你戳魚蛋喝思樂冰的人嗎?喜歡的不是味道是那種感覺。這條微博被轉發和評論了上千次。有人還這樣留言:“那么遙遠的事卻好像在昨天,練完藍球,練完長跑,從學校門口的牛雜,穿過天橋底的羊肉串,兜了小半圈集合在七仔(注:他們把7-11親昵的稱為七仔)。曉紅總是一份熱狗包,蘇和我總是嘗試里面的各種小食,甚至是泡面。然后磨蹭到天黑各自回家”。
透過這兩則小故事,我們就知道7-11已經融入到年輕人的生活,已經成功制造了一個商店的文化,而這種年輕人喜愛的商品及文化緊緊的抓往了消費者的心,跟消費者生活工作包括情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自然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而作為我們在石家莊深耕細作多年的本土品牌的便利店,如何通過塑造自己的店鋪“性格”,營造獨特的商品文化來贏得消費者的心?這是我們走向成功的“路徑”。
- 該帖于 2014-4-4 9:2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