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電商“死穴”,實體店該如何對抗
“網店打折了,昨天晚上搶到十二點。”早上出門,碰到樓下理發店老板娘頂著一對“熊貓眼”在跟一個朋友聊天。“好不容易搶到一件羽絨服,跟的款式一模一樣,比**名牌便宜了整整三百塊!”
中午在書店看書,突然傳來一聲:“快遞!”五六個店員奔向店門。“什么呀?”“我買的抽紙到了。”“你怎么買了怎么多,什么時候用完��!”“不買多了,不便宜。”“可是抽紙也是有保質期的。”“管他呢?便宜就是硬道理。”
晚上去小吃店買牛筋面,恰巧碰到小區的保安,“哥,看我網購的名牌褲子,咋樣?”
從以上可以看出,電子商務已經開始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難道實體店會被電商所取代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電商風起云涌的今天,好多人說:實體店已經“OUT”了,未來市場將是電商的一統天下。毋庸置疑,電商之所以發展迅猛,一定有它的市場需求,但未來真的是電商的天下嗎?我看未必。原因有三:
一、商品品類——電商的“阿喀琉斯之踵”。
實體店的消費體驗是電商永遠都無法做到的。果蔬的色澤、烘焙的酥軟、紅酒的優劣······這些消費者都可以在實體店現場品鑒。“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消費者更愿意接受親身體驗過的東西,不信,你見誰網購過西瓜、大白菜,剛出鍋的紅燒肉?正是這些家常菜,陪伴老百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簡簡單單一輩子。還有名品名牌商品,比如衣服鞋帽等,在實體店都可以試穿,“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現場試穿,只憑想象是靠不住的,所以網購高端商品還是極少數。俗話說“貨不全不賣錢,購物就是享受生活”而電商銷售品類的有限,給顧客帶不來購物體驗,因而決定了它不能與實體店的經營規模和顧客購物感受比較。
二、主流顧客邊緣化——電商的“死穴”。
據分析喜歡網購的大約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攀比型。就像前面提到的理發店老板娘,見人有啥,自己也要有啥,但又買不起亦或是舍不得花那么多錢,于是選擇網購,不求品牌質量,但求外觀一樣。二是貪圖便宜型。這類人多是中低收入的家庭主婦,例如書店店員,她們購物缺乏理智完全憑感覺,屬于典型的沖動購物,“貪賤吃窮人”用在她們身上再合適不過。三是虛榮型。這類消費者多是城市邊緣人,素質低收入低虛榮心強,喜好名牌,但財力不足,有時明知是假,仍然樂“購”不疲。(城市居民消費不一樣,購物習慣也會不一樣,也不能以偏概全,因此也可能存在第四種類型:除以上三種類型外的人)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電商的顧客涵蓋面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淺,且持續購買力相對較弱。
三、售后——電商的“軟肋”。
電商靠網購實現盈利,說白了就是通過虛擬的網絡,完成真實的物與錢的交換。這種經營模式存在一定的監管難度,尤其是網絡食品安全更需多方合力監管。若失去了監管,單憑“良心”靠不住。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13年全國消協投訴統計分析》,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13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702484件,其中,網購投訴居高不下。因此,電商的售后服務可能成為今后制約它發展的軟肋之一。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遇到足夠強大的對手,才能喚起我們的斗志,煥發我們的勃勃生機。電商的方便快捷縱使我們實體店難以企及的,但實體店海納百川無所不包的貨源,實實在在的“切腹之感”,無可挑剔的售后服務也是電商望塵莫及的。對于電商的風起云涌,我們既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必妄自菲薄,當務之急是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實體店的優勢:把規模做大,把品牌品類做全,把服務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未來不管哪種的購物主導市場。其實,消費者就是企業的奶酪,就看你又沒有本事把它拿到手。(作者:工作著)
- 該帖于 2014-5-19 9:1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