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江南一波三折上市路 弱點植根在餐飲業基因里
一波三折的俏江南“賣身”風波最終有了結果。5月7日,俏江南相關負責人向外證實,歐洲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CVC Capital Partners(下稱“CVC”)近期已與俏江南正式簽署收購協議,它將成為俏江南最大的股東并實現控股。這意味著,近年來一直在謀求上市的俏江南在沖擊A股無疾而終、港股上市又遲遲未果之后,最終被迫轉手解除當初與鼎暉創投定下的對賭協議,投入CVC門下。原公司最大股東張蘭雖然仍舊是俏江南董事長,但卻就此失去控股權。
被迫易主的俏江南幾乎可以成為中國餐飲業上市之艱的一個標本,在唏噓的同時,業內人士卻從中見出更多“存在即合理”的意味:中國餐飲業上市為何這么難?那是因為,利潤不穩定、監管不規范、思路不更新等弱點,早已深深植根在中國餐飲企業的基因中。
CVC稱已購入俏江南69%
俏江南的上市之路一直被業界所關注,然而不久前,CVC官網發布公告稱,公司取得有關監管部門的批準,目前已完成對俏江南的收購,正式入主俏江南,現在是公司的大股東。
媒體報道的消息顯示,雖然交易金額和最新持股比例未公布,但可以確定的是俏江南創始人張蘭仍是股東之一,并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長,負責策略性發展,集團總裁安勇也將留任,負責日常營運。另有消息指出,CVC出價3億美元,約合18.6億元人民幣,購入俏江南69%的股權,這樣計算的話,俏江南的整體估值約為27億元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對于以上交易細節以及所造成的控股權轉移等影響,俏江南方面尚無回應。
公開資料顯示,注冊地在開曼群島的CVC集團公司是一家來自歐洲的私募股權公司。在宣布入主俏江南之前,CVC去年曾以4億歐元收購了全球最大的湯品制造商金湯寶的歐洲簡餐業務。今年3月,又以類似方式收購了大娘水餃餐飲集團有限公司,并聲稱要“打造中國的百勝餐飲”。
至此,一波三折的俏江南上市故事,基本告一段落。
回顧俏江南上市之路,第一個“路標”恐怕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俏江南總裁張蘭為緩解現金壓力,引入鼎暉創投約2億元人民幣的風險投資,占股10.526%。根據雙方當時簽訂的回購協議,俏江南須在2012年底前實現上市,如不是因為鼎暉方面的原因造成俏江南無法如期上市,則鼎暉創投有權以回購方式退出俏江南。換言之,如果上市不成,俏江南唯有出售股權這一條路,方可解除與鼎暉創投的對賭協議。于是在這之后,上市成為俏江南的首要任務,然而可能張蘭自己也沒想到,上市之路會如此坎坷。
相關資料顯示,2011年3月,俏江南就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A股上市申請,但在2012年1月,俏江南卻赫然被列入證監會披露的終止審查企業名單中,A股上市計劃就此夭折。接著,俏江南又轉戰H股,期間還數度傳出張蘭更改國籍到某加勒比島國以圖H股上市的計劃,不料又極其不走運地碰到《關于國外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即“10號文”)下發,最后俏江南盡管通過聆訊,但上市一事還是不了了之。
如今,俏江南引入CVC交易,必然被業內視為走投無路之下的“賣身”之舉。2008年,鼎暉對俏江南的估價約20億元,而此次CVC收購俏江南的股價僅合27億元人民幣,投資界認為CVC有“趁火打劫”之嫌,借俏江南為跳板,為進軍中國餐飲業布局。
多家餐企普陷上市困局
在業內人士看來,俏江南上市失敗被迫易主,固然有其本身的一些失誤,比如2008年的快速擴張、貿然引入風投以及之后的種種騰挪不濟,但業內人士對此事件寄予更多的還是唏噓與同情—從A股到H股,俏江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上市之路,被認為幾乎是整個中國餐飲行業企業上市困局的一個縮影。
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有各類餐飲飯店500多萬家,年營業額超過20000億元,近幾年一直保持高達15%-17%的復合增長率,增長速度遠遠超過GDP。然而,目前整個餐飲行業的上市公司只有福記食品服務、全聚德、湘鄂情等7家,其中還有4家在海外或者我國的香港上市。在內地A股上市成功的只有全聚德、西安飲食、湘鄂情這屈指可數的三家,并且,自2009年湘鄂情在中小板上市之后,就再未發生過餐飲企業成功登陸A股市場的“奇跡”。除俏江南之外,天津狗不理集團、廣州酒家集團、順峰飲食酒店管理、凈雅食品也都有提交過上市申請,但都被駁回。
包括俏江南在內的餐飲企業上市集體遇阻的事實,也成為當下“餐飲寒冬”現狀的一個縮影。
據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名譽副會長姚學正分析,自中央政府打擊“三公消費”始,國內整個高端餐飲行業便進入了持久的“寒冬”,同時伴隨著人力成本、租金和原材料齊齊上漲的現實,餐飲企業利潤不斷走低,增長速度低至谷底,為了生存,整個餐飲行業競爭慘烈,這一切,都成為令餐飲企業上市困局的客觀原因。
餐企老板上市動力不足
在分析餐飲企業上市困境的客觀原因的同時,業內也不忘反思餐飲企業本身在面對資本市場時的諸多缺陷。
財務不透明、盈利不穩定、管理不規范,這三點被姚學正認為是餐飲企業通不過證監會上市審批的三個最重要原因。“這是餐飲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原料采購價格管理不清晰,人員合同不齊并且流動性大,漏開發票無法有效監管,許多門店甚至還證照不全,這會讓資本市場感到餐飲企業難以準確估值,證監部門也會認為讓這樣的企業上市對股民來說風險過大。”
此外,他透露,還有一個隱藏的原因是,很多餐飲企業都是家族式經營,沒有強烈的擴張意圖,因此上市動力不足。他舉例,比如有一家廣州本土做西餐的連鎖餐飲企業,在幾年前曾經一度進入上市程序,但由于上市運作機構的開價很高,家族各方的意見難以統一,特別是創下家業的父輩強烈反對,最終導致上市計劃流產。“企業上市就是這樣,一旦錯過了最好時機,那么接下來等待的時間就要以年來計算。這家企業到現在仍未上市。”
姚學正說,在廣東的餐飲業界,大多數餐飲企業老板對于上市都可謂“毫無興趣”,甚至普遍認為“誰上市誰虧本”。究其原因,這一方面緣于餐飲本身就是個“小行業”,各餐企老板的創業之路都屬于比較穩扎穩打的類型,從而形成一種保守的發展態度和路徑依賴,不那么熱衷于尋求擴張,從而也不存在強烈的上市需求。另一方面,中式餐企大都是家族式經營,一旦上市,控制權更加分散,決策過程更加復雜,反而會給管理增加難度。
“上市不就是為了籌資嗎?但是籌資回來作何用,都要聽股東的,自己的企業不再是自己說了算。如果籌資用于擴張,風險很大;如果用于其他方向,那股東又不答應。進退兩難。”姚學正說,就目前很多餐企的擴張需求而言,所需要的資金量并不是很大,完全可以避開上市這條路,通過其他渠道籌集。
他舉例,某個以黃鱔菜品為主打的餐飲品牌,通過自有資金滾動發展,目前門店擴張也已經達到12家;某以鵝仔系列為主打的本土飯店,其老板通過在EMBA班的同學中籌資開店,開價就是一人投資十家門店、每家門店300萬元,找他合作的人依然大排長龍。如此看來,如果不是想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在中國市場開店上千家,那么的確不存在太大的上市必要。
當然,姚學正也承認,上市是大型企業保持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而正因為上市和擴張的企圖心不強,中國的餐飲行業才遲遲未能誕生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規模的企業。面對全國年20000億元的產值規模,中國餐飲企業要真正有能力面對外資餐飲企業的競爭,唯有改變自身在管理、財務、盈利等方面的缺陷,爭取上市融資擴張,方能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