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沖擊下,包括百盛百貨在內的一些知名百貨企業開始關店,傳統百貨企業的經營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使得原來在大型購物中心扮演“當家花旦”百貨主力店位置開始不保。
廣州的一家百貨企業日前也表示,將縮減位于其一家成熟購物中心項目內的百貨店面積,空出的位置用于增設場內海洋館等體驗業態。去年年末萬達廣場就高調宣布,2014年新開業的萬達廣場將全面取消服飾業態。
實際上,一些開業幾年的“老”萬達廣場也在不同程度地去百貨化。以2008年開業的北京石景山萬達廣場為例,近兩年來陸續在關閉一些傳統品牌服飾店、運動服飾館,同時增加咖啡店、快時尚服裝店。
但值得注意的是,萬達廣場全面取消服飾業態并不意味著在萬達廣場內就買不到服裝了,作為其主力店之一的萬達百貨依然是傳統百貨企業的經營套路。
可以看出,購物中心去百貨化只是增加體驗業態的一種轉型嘗試,絕不是百貨店在購物中心的地位不重要了,更不是購物中心不再設置服飾業態。這些調整,一是為了通過體驗提升客流量,另外就是延展購物中心的功能定位,由原來以銷售購買商品為核心向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生活、娛樂、社交的綜合休閑場所轉變。而所謂購物中心去百貨化,應首先從這一角度考慮進行調整。
有觀點認為,由于現在的電商競爭、消費者結構發生了變化,購物中心甚至不需要大型百貨店了。對此,筆者并不認同,不敢想象,一家沒有百貨店的購物中心和一條室內的商業步行街有什么區別?而從消費者體驗來看,頻繁地進進出出一家家街邊店要遠比在播放著輕松愉悅背景音樂的百貨店購物更易產生疲勞感。尤其是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盲目去百貨化的跟風,其實是很危險的。
萬達廣場取消服飾是由于與萬達百貨所經營的業務重合,對其大型購物中心的綜合定位不利。而對于更多經營購物中心的企業來講,一方面百貨業務大多是核心,要想進行大的調整會傷及企業核心盈利能力,另外,引進的體驗業態能否帶來預期的客流,購物中心有沒有駕馭體驗業態的能力,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從現在引進一些體驗業態的購物中心來看,大多是吸引眼球的炒作勝過其與購物中心整體經營的相得益彰,究竟能給購物中心的競爭力帶來多大提升?或許只有放在老板桌上的財務報表能說的清楚。
一家去百貨店的購物中心,或許是未來的一種新的社交商業業態,其核心競爭力應該是商業資源的整合與運營,萬達在向這個方向走、恒大在向這個方向走、湖南步步高也在為此積蓄力量。
但對于現在我們大多數經營百貨的企業來講,還沒有這樣跟風的底氣——去百貨化對我們來講無異于自斷根本。
全文閱讀請瀏覽超市周刊微信日報 微信號:cacszk
(來源:中國商報-超市周刊 劉朝龍)
- 該帖于 2014-6-9 13:1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