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注:“我要問教練”欄目由頌元會推出,由資深零售人馬其華化身教練,定期為圈內人答疑解惑。
背景:生存似乎成了最大的問題,曾經動不動兩位數增長的百貨店,今年不得不直面這個問題:太平洋百貨退出成都春熙路商圈,沈陽的尚泰百貨提前關門,最近又有傳言說華南的一家高端商場低調地在圈子里放盤,希望尋找接手方。
頌元君要記錄一段有趣又驚心動魄的對話,是這樣的:
教練:最近怎么樣?
訪客:我已經黔驢技窮了,真的。我只知道用SP活動就可以拉動銷售,沒想到SP活動也有失效的一天。以前隨便一個SP活動就能把銷售拉上去二三十點,誰想到也會有把錢扔到水里都聽不到響聲的時候。
教練:……
訪客:你不知道啊,同店銷售同比普遍下跌十多個點……(繼續倒苦水……省略幾百到幾千字不等)。
在教練與訪客之間,這樣的對話模式最近頻頻開啟。訪客們屢屢拋出問題,教練時有精彩之論,看著問題在一問一答的來回中被抽絲剝繭,感覺真是適逢其會。
訪客:請教練說說看,百貨行業到底怎么了。
教練絲毫不見怪:首先不要急躁,要冷靜分析。經濟低迷,大部分行業都在艱難度日,百貨行業也不見得有例外。經歷了十幾二十幾個點的高速增長期,總量達到一個高位,現在增速放緩,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看看人家Macy’s(梅西百貨),在好的年景年增長率也只有一、二個點。
百貨店當然有活路。經歷了前期的高速發展,現在心理有落差,這很正常。
訪客:還得繼續挖問題的根源。百貨是個技術活,曾經被視為銷售法寶的SP活動開始失效,技術層面上應該如何分析?
教練:照搬傳統的滿減、滿送促銷,只是基于“東西便宜就一定能賣出去”的邏輯要把東西賣出去。至于今時今日顧客真正的需求已經改變這點,卻很少被認真研究。而顧客的需求實實在在地已經發生改變了。
否則怎么看待上海K11莫奈展觀展40萬人銷售額增20%這條新聞?先不說20%的增長是什么品類帶來,顧客們肯花100元周末專門排隊來商場觀展,就足以說明這個市場很饑渴。
更別說還有不少杭州人為了這個展專門坐車到上海去逛K11。杭州人也許知道,要說服一個地道的杭州人專門去上海逛一趟商場,是多么地不容易。
從技術上分析,K11抓住了市場的痛點:大家已經厭倦了大同小異的品牌和促銷,希望在逛商場的時候能真正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
我們說要找到顧客的痛點。痛點是顧客希望被滿足,而一直未被察覺,或者被視而不見的需求。痛點長期得不到滿足,顧客的負面情緒慢慢積累。而K11在此時巧妙地用大師名畫形成了一個對比,顧客的需求被滿足,釋放情緒的時候自然就對商場一邊倒了:點開網絡評論,對K11莫奈展的好評如山如潮。
用折扣簡單粗暴賣東西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打開你的衣柜,滿坑滿谷都是衣服,有的可能還沒有拆過吊牌;看看別人,現在誰還在炫耀性消費,就連奢侈品牌也主動把以前放在包包上面的大LOGO藏起來。
靜下心來想一想,顧客下決心在越來越擁擠的交通、越來越繁忙的工作里抽時間來逛一趟商場,真的是因為物質短缺嗎?
最可怕的是,顧客已經變了,而你還沒有變,還在用老辦法希望來一個通吃。不能他已經越走越遠,而你還在原地等。
訪客:所以還得談談零售業的本源。前幾年,大家錢賺得多,這個問題卻想得少。
教練:SP、PR活動不起作用,"商品+折扣+廣告"這個看似密合的閉環失效了。活動做得很好看但是最終不賺錢,就要回到行業的本源好好想一想。
幾年前,業內似乎都陷入到只拼促銷力度,根本不談本源的怪圈中,把促銷力度變成唯一法寶,無異于飲鴆止渴。力度越拼越大,顧客一邊審美疲勞一邊被訓練得足夠精明,不見吐血大力度不出手。因此還產生了吊牌價虛高,國產品牌比進口貴,中島比邊柜貴等怪象。
(頌元君插嘴:也許他們還一邊抱怨著沒有真正想買的東西,一邊又用反正便宜隨便買兩件的話安慰自己。這正是怨念的頌元君啊……)
什么是百貨行業的本源?是買與賣,是滿足顧客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顧客在精神層面的需求甚至還體現在無形的服務上。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概括得很全面。人在滿足了基本的溫飽、安全等需求后,情感歸屬、被尊重、自我實現、自我超越這些需求,就會次第出現。
發達國家的同行早就看明白了這個問題,他們造主題型購物中心來滿足這些精神需求。已經出現了卡通、休閑、度假、女性、主題公園、奧特萊斯等等類型的主題購物中心,都是針對某種精神需求進行的精細定位。
在這樣的購物中心里,商品和體驗為了表達一個主題進行精心組合。除了當時購物,顧客回去還有再三回味與遐思,甚至激發大家現在都需要的“正能量”。以體驗感勝出,這也是目前購物中心更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我們肯定購物中心帶來更多體驗,但從來就沒有因此說百貨店只能簡單粗暴地賣東西。有句經典說百貨店是城市的櫥窗,在一個城市中,百貨店從來就是引領潮流的象征,人們到百貨店去除了買東西,天然還會寄予更高的期望。為顧客“造夢”,滿足他們的心理期待,一直是百貨行業擅長的技術活,別讓顧客的期望落空。
訪客:各種SP、PR活動,最終沒有帶動銷售,可能還有執行上的問題。
教練:貨品、服務的組合,營業員的銷售基本功,動線、燈光的安排設置……這些都是業內人士熟悉的基本業務問題,都可以好好反思一下,不展開多說了。
訪客:的確,我聯想到香港的購物體驗仍然值得學習和模仿。在香港的購物中心購物時,經常覺得服務員是發自內心地為你服務。在為你介紹、挑選、試戴、試穿的過程中,他也因此感到很愉悅。買完了東西,還收獲人與人交流的快樂。這種服務意識的培養和形成有它的社會基礎和歷史淵源。
教練:我們身邊其實也有這樣的優秀營業員,顧客充分信任他們,到了店里就直接找他們。我記得在寧波有一位賣珠寶的營業員,顧客對她非常信任,看好了一個大件首飾,一定要等到她上班的時間才來買。
必須要有敬業精神,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浮躁。潛心本源,把握未來;敬人敬業,持正持善。這幾句話,我們的團隊一直在強調。
訪客:頌元最近在干什么?
教練:從4月份與大家正式見面后一別,頌元商業團隊一直在按照既定的工作計劃運作:四處聯絡合作伙伴(要感謝一下眾多合作伙伴的信任與關心,不斷表達要加入的意愿);
第一個項目昊元·頌元里的業態規劃已經易稿十多回,還在不斷推翻、反復推敲、精細打磨,以期最完善地實現“親密社區生活中心”這個產品的6+1功能;
PS:工作的時候要努力,閑暇時候大家也不忘斗茶斗嘴斗觀念。
近期內還把目標品牌做了一番梳理,與品牌進行細致深入地溝通,在合適的時間節點,頌元商業團隊將會再次與大家見面。
預告
下一期將與教練一起討論:百貨這個傳統行業如何對接網絡新技術,如何O2O。
(來源:聯商網 作者:頌元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