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期接觸了幾位超市O2O實踐者,并將他們的實踐寫入了《超市O2O正摸著石頭過河》一文。超市O2O的切入點分散且未來不夠清晰,雖然部分超市已經著手互聯網轉型,但處在探索階段的居多,超市互聯網轉型節奏緩慢有其復雜的博弈過程,探索中轉型的傳統超市往往在糾結以下三個問題。
做不做電商
傳統零售企業互聯網轉型,一般思路是建立線上電商業務,隨后逐步打通線上線下各個系統,提高整體協同作用,借助互聯網讓企業更加高效。垂直品類的企業可以利用其專注某一差異化的商品,或是自身品牌的影響,與原先的電商大鱷搶食。但是傳統超市比較尷尬,超市本來就是全品類的商品售賣,難以做出明顯的差異性,同時超市商品進貨成本雖然比較低,但也很難拼得過省去許多中間環節的電商商品價格,而目前全國范圍覆蓋的超市很少,區域上的限制也是超市的短板,這樣一來,超市做電商很難有優勢,而他們做電商直接面對的是已經形成寡頭的全品類綜合電商平臺,競爭可想而知。
不過超市也有一些做電商的理由。實體超市由于貨架成列的限制,并非所有的SKU都能成列出來,一些商品無法成列或者很難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如果將SKU轉移至線上,借助互聯網智能信息篩選的功能,商品在消費者眼中的曝光度能夠有所上升,借助互聯網的長尾效應來解決實體超市的成列局限。甚至是超市需要處理的尾貨,可以通過電商以更為靈活的形式提供給消費者特別的服務,同時還能增加消費者使用黏度。此外線上消費行為便于獲取和整理消費者的消費信息,當消費數據積累到一定體量之后,消費數據的分析對后續的運營決策具有很大價值。從這些角度講,電商之于超市的價值未必在直接營利,更多在于其附加價值。
做不做配送
是否提供配送服務,大部分是基于建立了電商的超市考慮。超市提供配送有一定優勢,主要是超市一般能夠深入社區,如果是大型連鎖超市,其本地覆蓋密度往往比較高,與消費者距離基本最近,在快速觸及消費者上優勢明顯。以超市為中心,為一定半徑的覆蓋區域提供配送服務,完全可以替代其他快遞服務的合作。電商之所以還未能完全取代實體零售,主要在于消費成交與商品抵達有一定時間差,如果當物流達到足夠理想狀態的時候,交易成功后極短時間消費者就能獲取商品,甚至是即時獲取,電商與實體零售的區別就非常小了。此外,相比與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自建物流配送更利于配送時間和質量的把控,同時還有用戶體驗的提升。
自建物流有其好處,但是超市自建物流的困難同樣明顯。作為傳統超市,很少自建物流,或者不會為所有商品都提供配送服務,貿然進入的話,缺乏經驗的團隊能將物流業務做成什么成果,很難把握。同時物流是個很重的業務,在人力、時間、管理上將耗費大量成本,但單從配送本身回收成本并非易事。此外,若想真正形成高效的物流配送,背后的交易系統、倉配系統以及配送人員的銜接非常關鍵,這對超市是個考驗。
是否開放系統
對于傳統超市,若想深度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必將使其原先的系統與線上系統高度打通,通過暢通的信息流來提高運營效率。這意味著傳統超市可能需要向第三方開放自身的系統,除非超市自身的線上部分完全由自己操盤,但現實中這種情況基本很少。
在對系統的開放上,傳統超市是有所顧慮的,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系統中存儲的數據信息能直接反映超市自身的多方面情況,相當一部分會直接關系到超市的切身利益,將系統開放給第三方,猶如在陌生人面前脫掉自己的底褲。目前在系統打通方面,相對阻力較小的是CRM系統。CRM系統主要涉及會員積分、會員活動和會員消費,這些東西本身就是相對外界開放的。而不同于CRM系統,超市的收銀系統、ERP系統等則較為私密,這些系統涉及超市的核心資源、關鍵運營數據,能夠很大程度反映超市的現實情況,自然而然,向第三方開放系統的阻力就增大。但是對于超市的線上線下融合,系統的打通為數據的反饋,運營效果的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會直接影響后續業務運營的決策,這種矛盾最終仍需找到最佳的調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