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雙跑鞋,是李寧。我穿著它跑過步、跳過繩、走過路。李寧鞋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舒適、耐穿,所以那幾年周末,我一直穿著一雙李寧運動鞋,倒也輕松自得。
后來,老爸又成了李寧鞋的忠實顧客。他說,小區的許多老人都穿這個牌子的鞋。
再后來,與這個牌子很少再有交集。
前幾天,和90后的小朋友去逛商場,看到李寧的專柜,我建議去逛逛。他一撇嘴說,這是中老年人穿的。我詫異,頓時覺得老了許多。
記得2010年李寧宣布轉型,目標顧客定義為90后,同時,各大電視臺都在輪番播放李寧針對90后特別創意的廣告。電視換臺時被強迫看過幾次,總體感覺畫面暗淡,表達晦澀,情節突兀,看完后,竟不知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只留一個印象:太酷了。在那一剎那,我覺得我被李寧拋棄了。他的目標顧客不是我了。
現在可選擇的品牌越來越多,漸漸對這個品牌也慢慢遺忘。
那天無意看到李寧公司出具的半年報,2014年上半年竟虧損5.86億元。看到這個龐大的數字,不禁驚呆。原來,不是李寧拋棄了我,是消費者拋棄了李寧,是李寧被市場拋棄了。看到這樣的數字有些傷感。
這個品牌溫暖了許多人的記憶。當國外的知名運動品牌一統天下時,是李寧挺身而出,創造了許多人愿意嘗試的品牌。以后,各種賽事上的中國運動員官方服裝不光再是清一色的耐克、阿迪,終于也有了民族品牌的一席之地。我依稀記得,有一個國家在奧運會上也選擇了李寧作為官方著裝品牌。
但作為消費者,選擇李寧一是質量過關,二是價格適中,三是有足夠顯眼的品牌形象,所以這些,都給了消費者選擇的理由。但是現在,李寧在消費者心目中幾乎沒有明確的定位印象了,現在提起他就是一片模糊。唯一留下印象的是,前兩年街邊的幾家折扣店,現在也已人去樓空。
李寧一廂情愿地把目標顧客定為90后,但90年卻不認可它。這多像一場單戀啊,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想起多年前的可樂之爭,百事可樂一直宣稱是年輕人的代表,而可口可樂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充當了傳統人士的代言人。而可口可樂肯定不甘心失去年輕人的市場,它要爭奪話語權。這爭奪不是強扭硬來的,要春風化雨的。去年可口可樂的呢稱瓶大放溢彩,深受年輕時尚人士的喜受,在口碑營銷上撥得頭籌,讓可口可樂搬回一局。而李寧的轉型則要突然得多,突然把目標群定義為90后,也不管90后愿不愿意。
為什么李寧走到了今天如此困境。細看下去,大意是超大的庫存拖了后腿。一個品牌在上升期,任何困難都可迎刃而解,越挫越勇;而一個品牌在下降期,一只亞馬遜蝴蝶都可能引發德克薩斯州的龍卷風,何況是庫存這么大的牽絆,它的風力比龍卷風還要猛烈。
現在無從得知目標顧客的轉型與超大庫存有無直接關系,但是轉型不成功,再加上庫存的負累,這些都讓李寧舉步維艱,深陷泥潭。
過年這一年多,李寧主要做的事消化庫存,這個過程可以想象很艱難,不能甩去這個沉重的包袱,就無法輕裝前行。
但在市場變化日新月益的今天,不知能給李寧留下多少時間彌補過去的失誤。消費者是最健忘的,他們也是最容易移情的,那些90后們更是各種潮流的引導者,他們會記得李寧嗎,還記得李寧曾為他們量身打造過的商品和形象宣傳嗎?問過一個90后,看到他茫然的表情,就知道李寧僅是個記憶,或許連記憶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