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晚會上,雷軍說:“請全國人民作證,5年之內,如果我們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董總輸我一塊錢就行了。”
這話說的,瞧不起誰呢?董明珠當即表示:“第一,我告訴你不可能,第二,要賭不是1億,我跟你賭10億!”果然巾幗不讓須眉,“鐵娘子”不是蓋的。
今年全國“兩會”上,同為廣東全國人大代表的董雷再聚首,董明珠說“格力從黃埔軍校成長為西點軍校,我100%能贏”,雷軍言簡意賅“5年后見分曉” !
果然針鋒相對。看來,這場豪賭將進行到底。可惜馬云、王健林那么大倆土豪,賭注只有董雷的1/10,還不能堅持到底,豈不羞愧?
小米模式
這場賭博,事實上是由雷軍挑起的,年銷316億的小米為何敢挑戰幾乎4倍于自己的格力帝國?因為小米有“模式自信”。
雷軍說:“小米模式能不能戰勝格力模式,我覺得看未來五年。”“小米模式”是什么?雷軍說:“第一,它跟用戶群最貼近,極其強調用戶體驗和口碑。第二,因為它是輕模式,所以它的成長速度快。第三,我們有2500人的服務團隊,1300人的7乘24小時的呼叫服務。”
關于“小米模式”,老笑的理解,大致是:借鑒網游免費進入、裝備收費的理念,通過低價高配的產品吸引客戶,通過建立社區形成粉絲團,在此基礎上進行內測、預售,通過MIUI系統將米粉聯在一起,形成生態體系,賣配件、軟件等等,不僅賣電表,還收電費,并在形成生態的基礎上,逐步擴展至更多領域。
老笑覺得,“小米模式”最厲害的地方,在于它將“F碼預售”、“饑餓營銷”玩得出神入化,幾十萬部手機幾分鐘內就被搶購一空,去年雙11單日銷售5.5億,的確非同小可,駕馭屌絲的功夫,無人能出其右。
小米的互聯網思想
“小米模式”的背后,大概就是雷軍所謂的“互聯網思想”。
關于互聯網思想,雷軍有兩次公開的解釋,一次是“互聯網最核心的思想是專注、極致、口碑和快”,另一次在最近的“兩會”期間,雷說“互聯網思想就是群眾路線”。
思想什么的就像戰略,都是無法驗證的東西。即使如此,小米也沒能很好地遵守雷的“互聯網思想”。
先說“專注”。雷軍對“專注”的解釋是,“專注核心就是講少,就是多。在今天喧囂社會里面少就是多,當你少做一點事情的時候,當你專注做事情做好的時候就是多。”雖然雷軍將“專注”列為互聯網思想的第一個關鍵詞,但隨著小米產品涵蓋了手機、電視、盒子、路由器、支付,據傳還要進入平板、手環、游戲,已經離“專注”越來越遠。我就納了悶,小米手機搞了幾年尚且產能不足,擴展到這么多領域,小米有那多強的研發能力嗎?
再說“極致”。雷軍說“什么叫極致,把別人逼瘋,把自己逼死,總之就要做最好的產品” 。小米其他的產品不熟悉,不敢妄言極不極致,單就米3而言,我感覺離極致還有不小的距離。網貼《小米的九項嚴重缺陷 直穿米粉們的心》,老笑沒有驗證過,不加引用,但頻繁死機卻是不爭的事實。它的確沖擊了很多手機同行,但它既沒有逼死自己,也不見有同行被它逼瘋。
關于“口碑”。雷軍說“今天互聯網最核心是口碑,不僅是好的產品有口碑,最重要是超出用戶預期,就是比用戶想象的還要好,才能真正有口碑” 。年初爆發的小米“芯片門”事件,應該算是一起嚴重的產品質量問題,不料小米竟以“不夠嚴謹”一笑帶過,網上也未掀起大的波瀾,中國消費者之寬容令人起敬。但這事的“口碑”實在不怎么光彩,不知雷布斯怎么看?
在跟董明珠打賭時,雷軍說小米不做廣告。這也不是事實,CCTV馬年春晚,小米就上了個1分鐘的視頻廣告,全國人民都知道。此前,小米也做過無數次廣告,只不過它的廣告更多的是以軟文的形式出現在網絡中。
“快”。雷軍在演講中的解釋是“速度要快”,是新品推出速度還是服務反應快?或者二者都得快?如果平板、手環很快上市, 3S、米4不再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小米推出新品的能力實在夠快。服務的反應也很快,頭天買的小米,第二天就能送到,服務投訴反應也很快。不過其他手機企業的反應速度也不慢。
七個字的互聯網思想箴言,小米只做到了一個“快”字,如果不是以“少”為“多”,那真是做得不怎么夠。
至于“互聯網思想就是走群眾路線”,這個跟政治結合得很緊密,雷軍也能自圓其說,老笑想問的是,如果用戶是人民群眾,那小米是什么?領導干部?人民公仆?
小米為什么成功?
小米的確非常神奇,進步神速,不服不行。它的成功,老笑歸結為以下三點,當然個人之見,未必正確。
其一,高性價比。
套用一句馮鞏的臺詞,“在同配置手機中,小米價格最便宜;在同等價格的手機中,小米配置最高”。在蘋果、三星相同性能的手機動輒4000-5000元,號稱“最快的小米手機”M3只要1999,幾乎只有前者的一半,自然有極大的“殺傷力”,特別是對一眾收入不高的屌絲尤其是流水線上的農民工兄弟,受到追捧自在情理之中。小米以此切入手機市場,其實就是“一個便宜3個愛”商業基礎原理的應用。至少,老笑買小米3,就是沖著它便宜。
第二,饑餓營銷。
兵法上叫做“欲擒故縱”,將欲擒之,必先縱之,通俗地講就是“豬養肥了再宰”。先定個叫好又叫座的驚喜價,把顧客吸引過來,通過每周賣一次、每次限量若干臺,人為制造供不應求假象,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搶購。這一招小米運用得爐火純青,令人望塵莫及。
第三,小米生態。
通過MIUI系統、小米商店、米聊構建小米生態體系,將賣手機變成生意的開始,而非結束,通過售賣配件、軟件等增值服務,獲得持續的盈利,再把硬件讓利的錢給賺回來,通俗地講就是便宜賣電表,持續收電費。
正是憑借這3點,(當然還有別的,例如擅長用新媒、善于講故事,從不缺少話題等。)小米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在短短的三、四年間發展成估值逾百億美金的公司。
小米模式是可持續的嗎?
互聯網,或者說是互聯網思維的確威力無窮,可以創造飛一般的成長速度,可以像吹氣球一樣地壯大一家企業,阿里創立十幾年營收過萬億,京東幾年間年銷逾千億,小米變戲法似的4年做到了300多億,余額寶8個月吸金4000億,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這是難以想象的。
但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變得更加短暫,博客火過不久,就被微博取代,新浪微博昨天還大紅大紫,但在微信面前已掩飾不住頹勢,BBS也曾紅極一時,現在已成昨日黃花,就連電商界的泰山北斗淘寶天貓,在移動電商時代,在騰訊入股京東的今天,也感到了危機四伏,甚至有人預言阿里城池告急,大廈將傾。又有誰敢說,小米模式會永遠風光下去?
首先,如果不能持續地推出好產品、優體驗,互聯網思想不總會鐘情某家企業。
小米手機從技術上來講,可能沒有任何特別突出的優勢,它的外觀、功能,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可以找到替代品。從技術層面來講,小米可能還處在追趕的階段,頻繁死機的問題,到小米3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如今,小米的產品線延伸至電視、盒子、路由器、支付等,3S、米4、平板、手環聽說也快上市了。如不加強研發力量,專心專注,恐有貪多嚼不亂之嫌。
另外,饑餓營銷是一把雙刃劍,你的產品足夠好,確實有助于維持產品的市場熱度,比如喬布斯時期的蘋果;但如果產品沒有那么大的魅力,等待就是對用戶體驗的折磨。很多人買不到小米手機,電視買的地方更少,網上已經罵聲一片。小米的解釋是產能不足,老笑覺得恐難自圓自說:一,小米只管設計不管生產,既然雷軍說最好的工廠都是它的,何不多找幾家代工提高產能?二,你的手機產能尚不足,又將產品線拉得那么長,你這是要餓死你的客戶嗎?
其次,高性價比、饑餓營銷、手機生態不是小米的專利。
這些都是比較優勢而非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得屌絲者得天下”不假,但屌絲也是可以爭取搶奪的,一旦手機競爭對手推出性能、配置更高而價格更低的產品,小米拿什么留住米粉?事實上,不少手機品牌正在這么干。
最后,如不能有持續的模式創新,小米奇跡恐難延續。
老笑感覺,小米模式脫胎于史玉柱網游思想,各種搞法一脈相承。史系商業大拿,鬼點子甚多,是一個傳奇人物。但回顧史的創業經歷,從最初的漢卡到后來的腦黃金、腦白金、黃金搭檔,再到目前的網游,基本上是干一票走路,打一槍換個地方的搞法,這種搞法,模式創新是關鍵,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抓住消費者。一旦“小米模式”為其他競爭對手所掌握,或者公眾對其產生了審美疲勞,小米的高增長必須來自新的模式創新。
小米能贏得“米格十億”之賭嗎?
格力與小米,一個是家庭耐用品,一個是時尚快消品,一個是空調之王,一個是數碼新星,一個是線下帝國,一個是互聯網明星,二者之間的賭約更像關公戰秦瓊、張飛斗岳飛。不過,二者既然比的是5年以后的營業額,還是有一定的可比性。
格力是我國少有的優秀國有企業,也是全球空調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擁有市場占有率第一、品牌美譽度第一等桂冠,握有強大的渠道及終端優勢,掌握了空調制造的“核心科技”,其光伏板發電技術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一旦轉化為產品,將對行業產業顛覆式影響。
盡管空調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但鑒于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空調保有量遠低于發達國家,以及龐大、快速的城鎮化進程,空調市場潛力巨大,加之格力空調國際化進程早已啟動,國際市場空間也非常廣闊,未來5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是非常可能的。
去年,格力電器營收1200億,增長19.9%。對線下實體企業來說,這是個非常不錯的增幅,以格力的實力和條件,也有能力繼續保持這樣的增幅。我們假定未來5年格力不會出現大的決策失誤,仍延續這樣的增幅,5年之后的2018年,它的營收應為2973.56億,也就是說小米5年之后的營業額必須超過3000億,才有可能贏得“米格十億”之賭。
小米能贏嗎?有可能,但也未必。
這可能取決于以下因素:
第一,“小米模式”依然有效,或者現有模式失效后,小米能推出新的高效模式。
去年,小米營收增幅150%,如照此比例,5年后它的銷售將超過3萬億,就連雷軍也不認為這是可能的。“兩會”期間,雷軍說,小米明年營收過1000億機率高,而按照150%的增幅,它2015年的銷售應為1975億。
第二,小米的國際化進程順利。
無論是手機、電視、平臺、支付還是其他產品,小米都會受到同行阻擊,在基數很低的時候,高增長是可能的,但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各個領域同行的主要對手,受到圍攻、夾擊勢在必然,小米要繼續保持高增長,要做到年銷3000億的規模,必須走國際化道路。
據老笑了解,很多國家不像中國人這樣看重品牌,而是注重性價比,這一點小米占有優勢,聽說目前在臺灣、新加坡賣的也不錯。但按華為、中興等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小米在專利技術上必須過得硬,能夠應付各種專利技術訴訟。國外特別是歐美市場不允許山寨,三星在美國就被罰得幾乎傾家蕩產。
第三,格力5年內不會爆發式增長。
特別是光伏板發電技術不要功能轉化,否則,“不要電費”甚至可以發電的空調必將引發空調業革命,爆發式增長在所難免。
老笑覺得,格力的利潤率達到9%,降價的空間很大,性價比可以大幅提高。格力有很多節能產品,但價格太高,如果節省的電費少于購機多支出的費用,技術再好,消費者也不會選擇。另外,格力龐大的物流、渠道、終端等線下優勢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僅做空調,實在浪費。
在專注上,小米應向格力學習,但在產品的性價比上,小米是格力的榜樣。格力一旦降價,將會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一切皆有可能,米格之賭,現在看來沒有誰將必勝,最終結果取決雙方的努力。正如雷軍在內部的一個講話中說的,“我們是推動變革的先鋒,但先鋒能否成為行業真正的領導者,取決于我們今后的努力。”
- 該帖于 2014-9-6 11:2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