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國的知名電商爆出,因折扣過低招致品牌商不滿,除零售自有品牌外,部分小型服裝品牌商已打算選擇退出。其實不止是國外,國內零售行業也并不樂觀,合并、關店、撤離……每天這樣的新聞比比皆是,為了應對這場零售業的激烈競爭,零售商們大開腦洞,打折促銷,微信聯動,O2O模式,體驗式購物中心等,以此來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成本上升,利潤減少,這損失勢必將會轉嫁到供應商身上,對于品牌供應商來說,費心費力進了大型零售終端,想的就是打形象,打品牌,最后卻促銷收場,這怎么行。
與供應商品牌產品情況相反的,零售商自有品牌卻是在這風口浪尖中例外的角色。供應商直接生產產品給零售商,之后的行銷都是零售商為主導,自負盈虧,當然被優待。如此一來,在零售自有品牌大勢而來之時,對沒有做的供應商則是一種考驗。
零售自有品牌“大步向前”,日用百貨受追捧
細心的消費者走進周邊大型商超,會發現貼著超市自有品牌標簽的日用百貨產品無處不在。從肥皂到牙膏,從洗衣粉到洗潔精,從衛生紙到衣架再到廚具,品種繁多的自有品牌商品在零售賣場占據了越來越多的貨架,有的以低于同類商品的價格吸引了不少普通消費者。有的則是以“海外直采”“全球最大最好”等標簽高大上了一把。
日用百貨商品與消費者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購買量大,使得日用百貨品類的零售自有品牌發展空間多。據中國最權威的自有品牌專業委員會(PLSC)數據統計,目前主要的大型傳統超市,日用百貨品類的自有品牌單品數已達幾十甚至上百個,未來發展不容小覷。零售自有品牌憑借價格、渠道鋪貨,貨架陳列,營銷廣告等優勢搶占市場,這對于供應商品牌拓展來說,勢必受到影響。
零售自有品牌革命,日用百貨供應商怎么有利可圖
據民調數據顯示,已有相當數量的消費者意識到超市的自有品牌商品價格實惠,品種多,選擇余地大,而且價格也更低,一般比同類產品價格低10%-20%。同時,包裝簡單的自有品牌商品,對于居家過日子的人來說無疑很有吸引力。
再加上超市開發出自有品牌,是直接從生產廠家定購,省去了很多銷售代理的中間環節,提升了利潤空間。有數據顯示,一些快速消費品的自有品牌的平均毛利率為40%,而代銷供應商品牌的毛利率為20%左右,二者差距顯而易見。
消費者樂了,超市笑了,可是供應商卻愁了。其實換個角度想零售自有品牌與供應商品牌并不一定是對立的。供應商大可以繼續用力做品牌產品,同時也嘗試日趨發展的零售自有品牌,不僅可以消化冗余生產量,還能通過大型零售商龐大的銷售網絡資源和對終端的主導地位,為生產供應商滲透消費者一手需求,讓供應商的產品有利可途,何樂而不為?
做零售自有品牌,你還少了什么
盡管在經歷了渠道戰、網點戰之后,自有品牌之戰已成為零售商爭奪的焦點。但是國內的零售自有品牌水平參差不齊,使得欲踏足這一領域的供應商一頭霧水。
我們同行在做嗎?和誰合作的?怎么做?包材、庫存誰管?賬期會不會太久?會不會影響供應商苦心經營的品牌產品?這一連串的疑問始終困擾供應商們,也始終制約著零售自有品牌的發展。
通過歷屆在全球零售自有品牌產品亞洲展(簡稱PLF)中得益的供應商們可以看到,PLF是中國唯一零售自有品牌的采供渠道平臺,憑借自有品牌專業會(PLSC)和自有品牌制造商協會(PLMA)海內外的零售自有品牌行業全產業鏈的號召力,聚焦到幫助供應商們深入理解當今行業趨勢和渠道環境,幫助他們了解零售自有品牌發展的模式和特點,解答他們的疑惑。
同時,通過一系列豐富的論壇和交流活動,為他們嘗試零售自有品牌提供智慧支持和國內外高端買手資源,以求提供實實在在的商業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