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吳話不談
(微信號:wuhuabt)
大家都在說營銷,但營銷究竟是什么,其實沒幾個人都真正說出來,但這正是營銷的魅力所在,其實,真沒有什么營銷大師,所謂營銷大師都是“程咬金”。
文/吳明毅
自從從事了營銷,就愛上了營銷,因為營銷其實是一門技術,我相信早晚會有這樣一個廣告:“學習營銷哪家強?中國山東找XX…”因為,營銷比廚師、美發、挖掘機更難學,而且真的要靠天分。
我一直相信每個人生來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就好比馬云之所以成為馬云,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其貌不揚,因為太帥容易分心…你也可以看一下當下中國所有著名企業家的照片,你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以當下評判帥哥的標準來看這些企業家們,那么真沒幾個長得好的。”這其實就是“大數據分析”。
而如果你問我“營銷到底是什么?”說實話,我可以講很多,但是各行各業的營銷概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論,但對于零售行業來說,所謂營銷的目的真的只有一個:“就是怎么把東西賣出去,賣的更好,無論定位的多么高端,賣不出東西的營銷那就純屬扯淡。”
因為從事這個行業,所以特別關注這方面翹楚的先進事跡,有一本叫《商界》的雜志每期都買,起初真的每篇都反復細細品味、拜讀,但后來依然每期都買,而原因只能說是習慣了……。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失敗者失敗的原因各不相同,而成功者成功的原因卻真的只有那么幾個。總結出這么幾個結論:“這些雜志,失敗比成功更好看,也更值得看。”所以,現在如果我翻開《商界》,只為看看那些“失敗”打發時間而已。
扯遠了,如果讓我說我認為的營銷到底是什么?那我只能說營銷的本質就是“人與人的心理游戲”。其實,別以為現在你開著汽車、玩著手機、看著電腦、享受著所謂各種高科技…就比古人先進多少了,其實只是物質上豐富了,至于心理,還真比不上古人,可能更幼稚了,當然,營銷也一樣,從古至今真的就變了嗎?就進步了嗎?答案很大可能是:沒有。
我一直牢記一位我極敬重的大哥講的一個故事:“古時‘無jian不商'的‘jian'不是當下的這個‘奸’,古時的‘無jian不商’其實是這樣寫的-‘無尖不商’。因為,在古代,商業形式遠沒有當下這么五花八門,無非各種賣貨郎的統稱,當然最具代表性的行業就是‘賣米’的,在古代賣米不是用斤等進行計量,而是用‘缸’等容器單位進行計量,比如買一缸米等,而古代的米商為了招攬回頭客提升口碑,往往在盛滿一缸后,再多送點米,由于重力的原因,就會成為一個‘尖’,后來,就用‘無尖不商’來形容商人,再后來,不知怎地,就慢慢演化成了‘無奸不商’,這算是一個歷史冤案了…”
從這一個案例,你也許就明白了究竟什么是營銷了,營銷無非就是“多給一點”,而這個“多”如何衡量呢?其實就是比目標客戶“標的期望”的“再多給一點”就OK了,故事里的“標的期望”衡量標準是“缸”,而現實中呢?那就各不相同了。拿“海底撈”來說,為什么能這么火?Ta做過什么廣告嗎?好像真沒見。Ta其實就是因為給的比大眾心里的“那口缸”更多了一些,這樣,就形成了口碑,就形成了“新鮮事物”,就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就成了許多“實踐家”爭相印證的目標…總之,海底撈火了,但我很想問問你,你真的覺得海底撈的餐品值那個錢嗎?你也許會覺得值,但原因不在“餐品”本身。
這又說明了一個營銷趨勢:“飯好吃”飯店不一定能火,而“服務員很漂亮”飯店說不定能很火—這就是“當下的營銷。”
那么這個故事又教會了我們什么營銷本質呢?我想,就是制造“附加值”,什么是“附加值”?“裝B裝到極致”這是附加值、“買微波爐送一堆禮”這是附加值、“找一堆人天天去排隊”這叫附加值、“把礦泉水放到高端KTV去賣”這也叫附加值……其實,我能說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就是那些營銷大師天天掛在嘴邊的“極致營銷、堆疊效應、從眾原理、價格歧視理論”么?
其實營銷的真諦就在我們身邊,看似很簡單,其實真的很復雜,Ta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邏輯學……
至于為何說所謂“營銷大師”都是演員呢,而且都是《隋唐演義》里“程咬金”那樣的演員呢?
咱們下期,繼續順嘴胡說、吳話不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吳話不談
(微信號:wuhua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