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聯商風云會的東風,由中國商業門戶網站聯商網倡導發起的“蓮荷行動”正式啟動,由國內主流實體零售企業參與的“中國購物節”亦將盛大啟幕。活動得到了全國眾多實體零售企業的積極響應、踴躍參與。這是我國商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盛事、喜事,覺醒了的,變得更加自信、開放的實體零售企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從抵制到融合,是實體零售自信的體現
對“雙11”,實體零售企業過去更多的采取的是一種抵制、觀望的態度,認為那是電商的節日,與自己無關,這其實是一種狹隘的觀點,也是一種人為的割裂。隨著馬云們持續取得成功,更增加了實體零售企業對電商的焦慮甚至是恐懼,加深了人們實體零售在電商的沖擊之下“毫無還手之力”的印象。
其實,實體零售今天的困境固然有電商沖擊的因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自身的“功課”沒有做好,長期的“二房東”角色使實體零售逐漸喪失了“內功”,遠離了顧客。另外,經濟下行、成本飆升、“三公消費”控制從緊等環境、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實體零售過去的“黃金時代”,是一種經濟高速增長大潮推動下的蓬勃假象,是“三公消費”挾裹大量泡沫帶來的虛假繁榮,也是一種缺乏強大競爭對手、自然生長狀態的粗放型發展。電商的發展,讓實體零售跌回了原形,陷入了“裸泳”的窘境。
但實際上,時至今日,實體零售依然居于絕對主導地位,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盈利面遠遠高于電商企業,實體零售對電商的恐懼和焦慮,實質上是一種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式的反應。
當然,實體零售應該重視電商,應該主動順應新商業變革的浪潮,準確把握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但無需搞到驚慌失措、風聲鶴唳的地步,特別是在當前較為困難的環境下,實體零售更應該沉著自信、冷靜應對,只有足夠的自信,才能穩住陣腳,也才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老笑高興地看到,無論是“蓮荷行動”還是“中國購物節”,都倡導開放合作、跨界融合、資源共享,絕口不提抵制、反制、阻擊,這無疑是一種觀念上的進步,是一種理性的回歸,也是一種應有的高度與自信。“雙11”也好,互聯網思維也好,移動科技也好,都不是電商企業的專利,實體零售不僅可以有,也應該做好。電商能夠造勢,實體零售也能造節。
過去,雖有些實體零售企業有心向“雙11”借勢借力,但勢單力薄,發出的微弱聲音被大平臺的鋒芒掩蓋;有的雖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但由于鬧騰不出太大動靜,收到的效果也非常有限。此次由聯商網出面組織協調,動員了數百家知名零售企業共襄盛舉,第一次喊出實體零售的聲音,造出實體零售的聲勢,將“雙11”從電商的節日變成全民的狂歡,這是中國零售行業之福,也是中國消費者之幸。
電商與店商,其實是一體兩翼
有人把實體零售比作陸軍,把電商比作空軍,這個比喻生動形象,也印證電商與店商是一種競合而非單純的競爭關系。
這個比喻,其實還是“商場如戰場”的運用和延伸。信息時代,軍事對抗早已由單兵作戰發展成武器平臺、軍事體系之間的大比拼,甚至演變成各軍兵種高度集成的海陸空天四位一體的總對決。過去的單兵,也早已經由信息技術的鏈接融入到平臺、體系之中,依靠單兵種就能決定戰爭勝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信息時代的商業零售其實也一樣,單純的電商或店商都無法滿足消費需求,也不能支撐各自企業快速可持續發展。電商很牛,但在經歷了十多年的野蠻增長、跑馬圈地之后,現已成強弩之末,疲態盡顯,而且,除BAT之外,大多數電商都沒能很好地解決持續盈利的問題,而這恐怕是個致命的缺陷。道理其實非常簡單,美國的空軍戰力獨步全球,但離開了地面部隊的支援配合,僅靠空襲阻止不了伊斯蘭國的攻勢。
過去,電商企業不由分說地將實體零售貼上“傳統企業”的標簽,而今,沒有線下實體店的電商同樣被指稱為“傳統電商”,老笑感覺這是個巨大的進步。實體零售觸網,線上企業落地,或者電商店商聯手,都是信息時代企業謀求發展的自然之舉。
最近一兩年,實體零售企業明顯加快了基于互聯網思維、移動科技的轉型升級,在打造智能賣場、發展O2O、全渠道經營上邁出了可喜步伐。盡管從單個領域、賣場來看,改變和創新都很有限,也似乎沒有什么特別成功的案例,但如果將這些變化、創新匯聚到一起,就能收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積小勝為大勝”的效果。
首先,實體零售企業在發揮店商的優勢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越來越多的創意布景、美陳,越來越多的餐飲、娛樂、文化、休閑等體驗業態,越來越多的流行色彩、時尚元素、新奇品類進駐到實體門店,成為“吸睛利器”、“聚客神器”,體驗色彩越來越濃厚,“逛街”正逐漸恢復對人們的吸引力;
其次,在信息化、智能化、電商化建設上取得巨大進步,越來越多的企業升級了ERP、CRM、智能客流、智能車流、智能查詢等信息系統,接入了微商城、微會員、移動支付、手機APP,有的還開發了自有電商平臺或進駐第三方平臺,朝著“多平臺訂購、多方式付款、便捷化配送、一體化體驗”的方向邁出了重要步伐;
最后,在回歸商業零售本質、重塑經營能力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與努力。不少企業積極發展自營自采,在特色化、差異化、個性化經營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為更深度地涉足電商、全面提升自身經營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互聯網思維、移動科技終將為實體零售插上騰飛的翅膀,盡管在現階段,實體零售企業發展依然困難,轉型依然艱難,但老笑感覺,經過這些年的煎熬折磨,實體零售漸漸找準了方向,隨著不斷地試水試錯,店商與電商的融入正在逐步深入,實體零售最艱難的時期正在過去,顧客回來、市場回暖正在發生。盡管這一切來得很慢,但畢竟正在發生,或者即將發生。
而這些變化,或是“蓮荷行動”、“中國購物節”得以實現的現實基礎。
開放合作、與時俱進才有未來
一個國家,一座城市,越開放就越有活力,越開放就越有競爭力。企業其實也一樣。
一家企業,即使再大再強,擁有的資源、渠道、人脈、市場也總是有限的,即使強大如蘋果、華為、BAT等企業也在不停地尋找合作伙伴,陷入困境中的實體零售企業,更應該以開放的思維、開放的心態擁抱合作。
“蓮荷行動”、“中國購物節”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它促成了眾多實體零售企業之間的合作,在電商時代,第一次發出了實體零售企業的聲音,它第一次使實體零售企業的一次大促,引起了全國性的反響。
這是個非常好的開始,但實體零售企業還有更多的改變、更多的發展、更多的飛躍,要從合作中獲得力量和靈感,例如聯合采購、大數據分析、移動支付、多業態、多品類組合等等,這些合作,既可是同行之間的攜手,也可以異業之間的聯盟,還可以是線上線下的融合,總之,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機會非常多。
過去,中國企業似乎更崇尚狼性,熱衷于競爭,而合作意識不足。中國式競爭往往刺刀見紅、你死我活,讓人不寒而栗。在信息時代,這種狹隘的、單打獨斗的、吃獨食的觀念非常過時,像蘋果將手機的生產全部委托給第三方,華為在windows操作系統上開發二次、三次應用等等,在一些傳統企業的眼里是不可思議的,也是難以接受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促成“蓮荷行動”、“中國購物節”的聯商網可以說是功德無量。
老笑很欣賞華為公司的“被集成戰略”,很贊賞任正非的“搭車論”,他說“我們要敢于、善于搭上世界各種車,我們這個利益就多元化了,利益多元化,誰能消滅你?”這并不高深的幾句話,展現的卻是大格局、大智慧。
中國的崛起還在持續,城鎮化進程剛剛啟幕,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正在實施,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溫和增長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因此,中國商業零售業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實體零售企業依然有巨大的發展增長空間,關鍵是企業要順應時代發展變化,順應新商業革命的發展浪潮,以更加開放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思維看待競爭與合作,謀劃轉型與發展,只要堅持改革創新、開放合作、與時俱進,就一定能迎來發展的春天,正如《“蓮荷行動”、“中國購物節”倡議書》所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只有通過聯合,才能創造中國零售業更加壯觀、更加“別樣紅”的時代。
期待“中國購物節”大獲成功,期待“蓮荷行動”為中國零售業發展增添新動力!
- 該帖于 2014-10-23 9:2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