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2.6%,由投資推動經濟發展模式開始逐步受到鉗制。從今年房地產行業來看,以往很多的銷售經驗開始失靈,行業吹起陣陣冷風。以鬼城模式推動城市化率,明顯已經不現實了。大規模的反腐更使得原本局部過剩資本外逃或者藏匿,根本不愿意投資于變現難度較大的不動產。剛需則因為工資上升幅度有限,很多人無力購買大中城市較高房價。于是開始再度出現逃離北上廣。
那么我們來看一下上一輪人們逃離北上廣失敗的原因。
理念、服務、商業配套
理念:很多在北上廣有過生活經歷的,往往覺得下沉在理念上受到沖擊,辦事習慣、風格等等方面都缺乏相對應的節奏,甚至找不到共同興趣愛好的群體。
現在來看,很多方面都慢慢好轉。第一批逃離北上廣的其實有很大部分已經存活下來,人們與大城市的經濟、商務等方面交往,也使得差距逐步縮小。新一輪逃離北上廣的,其實留下來的幾率更大。
服務:特別是政府服務,人情社會改變并不大,但并不是沒有改變。而這種狀況還需要更多的人下沉來共同推動。
商業配套:商業地產的發展大家都看到了,遍地開花,星巴克、CK、GUESS等都下沉到縣城了,我相信選擇逃離的人基本可以滿足落地。
我們可以預期未來逃離北上廣、逃離大中城市將逐步落地,而且還會出現更多一二線人才主動下沉到中小城市跟城鎮就業。因為以前你在大中城市雖然窮,但還有機會。現在你在大中城市如果還窮,連機會都沒有了。
中央主推新型城鎮化概念,也明確指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希望大中城市人口回流城鎮,在政策上吸引知青新一輪下鄉運動。如果碩士、博士在大中城市只能靠賣燒餅為生,為什么不回鄉支援建設,另外闖出一片天空呢?
我們知道大學擴招后,生源呈爆發性增長,城鎮擁有知青數量并不少,但回歸城鎮的少之又少。主因是城鎮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所以知青們需要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勞動力的大量外出又限制了當地商業的發展。留守族基本對商業要求不高,本土商業也沒有足夠的提升動力,使得城鎮商業不冷不熱。
大中城市騰籠換鳥使得企業開始外遷,城鎮憑借廉價的土地以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成為新一輪工業基地。這就很好的解決了本地人口就業問題,還吸引外來人口就業。
剩下的就是商業問題。
城鎮原有商業往往相對落后,這就使得市場對城鎮信心不足,不愿意下沉。
那么商業地產承擔的角色是什么?
等待行業的自我升級?還是帶動相關行業的快速升級?
很顯然現在的行業升級根本跟不上商業地產的節奏,如果商業地產光想依托各行業自我升級來做市場,基本是滅掉的節奏。
商業地產既要扶持行業新生力量,更要引導行業快速迎合不同市場。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場所,它可以賣的是商品、也可以賣的是文化、更可以賣出趣味來……
因此商業地產承載著推動當地商業進行快速自我升級職能,也才能做到商業地產所到之處,必是繁榮之處。
城鎮商業市場當匯集了工業、外來人口、知青返鄉,必然帶來商業的繁榮。而城鎮商業地產則加速引導并帶動商業市場的快速繁榮。
- 該帖于 2014-11-13 15:4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