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零售商做自有品牌已經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因為零售商做自有品牌起碼可以節約渠道成本,直接找工廠生產,引入自家店鋪,毛利水平大大提高,這對每一位零售商都是極大的誘惑。除此之外,如果零售商對其自有品牌運營能力很強,那么在如今與電商渠道激烈的競爭下,自有品牌產品還能成為其獨有的品牌而成為引流工具。
品牌商“不爽”
“每年9月在德國有一個展會,每次在展會上,都有一些零售商跑來對我們說,想讓我們幫他們做貼牌代工,有些零售商甚至還是與我們長期合作的。而就算是我們不同意,他們也會去找其他參展的OEM企業來做。”一位品牌商抱怨說,“我認為他們這么做,非常不漂亮。”
上游的品牌商感到“不爽”也是情理之中。
“本來我的產品在你的店鋪里面賣,你現在看我賣得好,拿到我的數據,還讓我幫你做代工,做同類型的產品,價格比我低一點點,這肯定會跟我形成競爭關系呀!我怎么會沒有壓力!”該品牌商說,“不僅如此,自由品牌的零售商因為有足夠的毛利支撐,能做的促也多,平時在店鋪內的排面、陳列都比我有優勢。”有些店鋪中,對自有品牌的銷量也有要求,所以店鋪在推銷商品時也會有一些側重點,這對品牌商來講無疑又是重重一擊。
母嬰行業品牌集中度不高,一些細分品類更是如此,那么原本品牌力就不夠強大的品牌商又受到零售商這么一插足,抱怨自然少不了。
記者在北京一家母嬰店中放眼望去,該店鋪中服裝、洗護用品、孕媽媽用品甚至奶瓶奶嘴品類下,要么就是只有其自有品牌產品,要么就是在陳列面上占絕對優勢,價格也比較低。
“基本上我們都不喜歡跟這類零售商合作。”另一位品牌商說。
不喜歡但也不能不合作,于是就歸結到所有行業的品牌商與渠道商之間的博弈問題。從傳統商超,到與母嬰行業渠道類型相似的化妝品專業連鎖店鋪,這種博弈無處不在。
但零售商做自有品牌就一定會對品牌商構成威脅嗎?
零售商有風險
前陣子有一位做了自有品牌的渠道商對記者透露:“確實操之過急,在產品質量上沒跟上。”
很多品牌商都有自己的生產工廠,或者由協議的工廠代工,協議上是不會允許該工廠再幫其他品牌代工的。那么渠道商雖然看中了某一款熱銷產品,可是想找到能生產出同樣產品的生產廠家就不容易了。
而且,一般渠道商會有一個采購團隊來負責自有品牌的生產、采購、包裝設計等。這個采購團隊要和品牌商的整個公司的產品團隊相比,對產品的理解與設計能力就弱了些,一旦擺在同一個柜臺上對比,就能看出誰優誰劣。
更要命的是,當你模仿某個品牌時,你鎖定的就是原本這個品牌的目標消費者,同時也是這個零售渠道的消費者。當這個消費者用高不了多少的價錢購買,并使用過品質優良的商品之后,再對比雖然價格稍低但使用感受明顯不如前者的產品,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我見過一個真實案例,一位絲芙蘭的忠實會員,曾經有一次嘗試購買了一款絲芙蘭自有品牌睫毛膏,168元,比蜜絲佛陀經典款少了10多塊。出于對絲芙蘭的信任,她想應該也不會差到哪去,可就在她回家試用了一下之后,就再也沒有碰過那款睫毛膏,對絲芙蘭的印象也大打折扣。
一次這樣的失誤,足以讓你丟失一位忠實的消費者。
渠道商做自有品牌還存在另一個風險,就是庫存。找工廠下單生產都會有起訂量的要求,生產出來的量能否有如期的銷量?如果不能就會形成庫存,而庫存不管是對廠家還是對渠道商而言,都是一個非常恐怖的“事件”。
如何做好自有品牌?
很多人認為,現在國內母嬰行業的品牌與渠道的格局,與早些年前的化妝品行業類似,那么我們可以看看發展得稍微成熟的化妝品行業是如何做的。
化妝品行業已有幾家全國性連鎖,也已經十分強勢,其中也有操作自有品牌十分成功的佼佼者。他們在推自有品牌時,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調研
零售商生產自有品牌,一般不會選細分品類的產品。因為一方面,銷量不夠大;另一方面,推銷時有些尷尬,不會有很多資源。所以,零售商打造自有品牌,一般都會選銷量占比比較大的品類,比如很多“基本款”,面膜、睫毛膏之類。
2. 細分
零售商做自有品牌,也不會選擇一個品類下的全產品線,只選擇熱銷的那幾款就好了嘛!在這些熱銷款之下,找到最受歡迎的價格帶,并參考自己原有的核心消費群,合理地定價。
3. 產品設計能力
這一點要足以與廠家的產品團隊抗衡。商品說明上都會注明生產廠家,所以渠道商的采購人員很容易就能找到這個廠家,而如果這個渠道商規模足夠大,能夠保證銷量,廠家都非常樂意與之合作。然后廠家出樣品,通過了之后開始設計包裝,確定之后開始生產。
好的渠道商,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消費者與產品之后,能夠給生產廠家提供很好的建議,也會根據自身的定位設計一套產品線,自己的設計風格,并不僅僅是模仿原有的那些品牌。
4. 生產管理能力
這涉及到產品的出產質量,所以也對渠道商的采購團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這方面的能力弱,對渠道商將是很重的打擊,尤其是競爭激烈的成熟行業。(第一營銷網)
- 該帖于 2014-11-14 9:4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