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資本由大賣場業態流入便利店業態正成為眼下零售業的新潮流。在業內專家看來,引發這一潮流除了市場環境的巨大變化因素外,投資便利店業態本身的一些優勢同樣值得注意。便利店投入成本低,從經營上看,能夠較好地解決毛利增加的問題;而且即便公司運營便利店項目失敗,也能相對及時地調整策略,方便轉型。
便利店正是由于面積小,因此如何在保證必要的商品供應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庫存,顯得尤為重要。
近期,以大賣場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紛紛向便利店業態進軍,最好的例子莫過于家樂福、麥德龍在上海接連試水開店。除這兩家零售巨頭外,本土的物美、華潤萬家等零售企業早已涉足這一業態多年,同時,像7-11、羅森、全家等以便利店為主要業態的外資零售商也已深耕這一市場多年,市場力度也更加引人注目。而在這紅紅火火的便利店熱潮背后,有大賣場背景的便利店則需要做出更多的調整,以在這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
扎堆便利店業態
臨近年末,便利店業態正迎來多家零售商的加入。
最新發布的2014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便利店逆勢增長,主要代表企業的銷售額增長率為18.2%,增幅在整個零售業中位居榜首。但從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可以看出,一線城市的便利店增長率相對已經不是很高,上海地區甚至出現了5個百分點的負增長。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深圳、南京、東莞等城市的便利店品牌均超過了10個,競爭激烈,企業的盈利空間相對較小。
有趣的現象是,雖然上海等城市的便利店業態進入門檻較高,但這些地區似乎更能獲得零售商的青睞。
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在進入中國20年后,在上海開出首家“easy家樂福”便利店。家樂福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唐嘉年曾表示,任何一種零售業態都不會消亡。而根據法國的最新統計顯示,便利店業態在歐洲的各種零售業態中效果最好、增長最快,并已有1/3的折扣店業態轉向便利店模式。
另一家零售巨頭麥德龍進駐中國也已有18年歷史,旗下便利店品牌“合麥家”近期也在上海低調開業了。據記者了解,“合麥家”正在探索運營模型,麥德龍方面希望在“合麥家”營運成熟后,以特許經營的模式進行全國擴張。
外資零售商到華開設便利店不斷在業內引發討論,而國內零售商近期同樣也有便利店方面的新動作。
華潤萬家旗下VanGo便利店,今年首次進駐杭州地鐵,并同期首批開業7家門店。VanGo便利店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透露,“VanGo計劃明年在廣東開80家新店,其中深圳35家、廣州40家、珠海5家。未來會逐步擴展至更多的北方城市,以便更好地為目標客戶提供服務。”
大潤發定名為“喜士多”云超市的首家便利店12月將在南通市開業。“喜士多”云超市集自建便利、團購、網購體驗、網購客服等功能于一體,聯通大潤發實體店與網上商城,欲開拓新的便利店經營模式。
此外,作為區域零售龍頭企業,步步高早前就曾對旗下“匯米巴”便利店做出布局,計劃到2015年在長沙各縣市區開設“匯米巴”便利店500家,實現對長沙各縣市區主要居民生活、出行區域的全面覆蓋。
而天虹商場首家“微喔”便利店也于今年7月開業,截至9月底,“微喔”已擁有4家店面。天虹“微喔”提供免費WIFI、沖印照片、鮮花預訂、電器清洗等服務項目。“微喔”便利店更是與O2O概念相結合,將會作為天虹線上業務的訂貨、取貨點和退換貨點,為顧客帶來新體驗。
“就近選址”待思量
市面上有眾多的便利店品牌,面對越來越多的選擇,消費者或許對距離自己比較近而且服務更加全面的便利店會有所好感。以便利店業態為主的零售商對門店選址顯然在把控方面具備一定優勢,那么,以大賣場為主要業態的零售商,在便利店選址時,可否借助原有的大賣場門店優勢呢?
以家樂福“easy家樂福”和麥德龍“合麥家”便利店為例,“easy家樂福”的經營面積近300平方米,“合麥家”的經營面積在80平方米左右,從目前的開店情況來看,這些便利店的位置更加靠近各自的大賣場。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這樣選址,既有利于整合供應鏈,也便于消費者切換消費場地。
“就近選址”的優勢誠如專家所說,但實際情況會否也如同業內人士所預期的那樣?記者走訪多家北京地區的某品牌便利店后發現,門店優勢、客流情況等或許與“就近選址”并沒有太直接的關聯。
該品牌便利店員工對記者抱怨道,“都沒什么人來買東西,人流特別少,現在的競爭太激烈!”記者發現,這家便利店的旁邊就開有一家快客便利店;經百度地圖測距,在同一條大街上,距這家便利店220米左右處開有一家7-11便利店,在550米左右處有一個同品牌的大賣場。
“同行間的份額擠壓必然存在。此外,這家店周圍有同屬于這個品牌的大店,僅是來自自己公司方面的競爭就很強烈,小店會受到擠壓。”該員工對記者表示,“以拐角處的同品牌大賣場為例,大賣場商品品類多、價格便宜,社區居民都去大賣場購物。因為距離和時間影響不大,居民想買的東西在大賣場可以一站購齊。可便利店由于定位差異,顯然達不到這樣的效果。來我們店的客人,大多是路過來買瓶水,或者附近社區的居民買袋鹽。所以,小店的工作特別不好干。但公司也有業績要求,業績差的門店可能就會被關掉。”該員工隨后補充道。
經過30分鐘左右的觀察,記者發現,這期間共有兩位顧客到這家便利店消費,其中一位顧客是為手機充值50元,另一位顧客購物消費未超過5元。
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盲目地“就近選址”,或為這一類新便利店未來的經營埋下隱患。
針對選址問題,麥德龍中國區總裁席龍曾明確,“合麥家”是一個類似于便利店的業態,適合在學校、小區、醫院周邊等場所經營。飛牛網事業拓展部及物流配送部總經理、大潤發O2O項目負責人袁彬此前也表示,“喜士多”云超市是面積為100至150平方米的小店,其選址原則是消費需求旺盛但目前大潤發實體門店暫時無法覆蓋的地區,如重點鄉鎮、新興園區、大型企事業單位、大型專業市場等。
對于這個問題,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巖宏將便利店門店位置和產品重要性結合在一起論述,“正是由于面積小,因此如何在保證產品供應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庫存,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點對于7-11等專業便利店而言已經較為成熟,但是作為大賣場業態的進入者需要著力關注。”
服務質量和多樣化很重要
就目前市場狀況而言,便利店提供的服務已不局限于售賣商品。為凸顯競爭力,以大賣場為背景的便利店更需完善所提供的服務,打造出自身特色。
“便利店行業確實已經有很多不同業態的零售商介入,且隨著未來進入者的增加,競爭會越發激烈,因此如何取得競爭優勢顯得相當重要。”杜巖宏對記者說道,“在地理位置、產品種類等硬指標方面,因選范圍有一定的限制,并不能從這些方面輕易獲得更多競爭優勢。未來可以通過增加休息區、就餐區等服務措施來吸引顧客。”
VanGo便利店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道,“便利店有其特殊的性質和經營環境,我們對門店所處的不同地段及涉及的具體客戶群進行細分,深入挖掘特定類型的顧客需求,以避免同質化經營。”據記者了解,VanGo便利店現經營近3000種商品,以即時消費、小容量、應急性為主,并提供鮮食、下午茶、現磨咖啡等產品,同時還提供拉卡拉、微波加熱、水電煤繳費等服務。該負責人透露,“鮮食+服務”將成為VanGo的發展模式。
當然,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有關VanGo的描述,對消費者而言并不具有太多新意,因目前很多便利店都采用了相似的經營方式。但記者通過走訪北京街頭的便利店發現,一些品牌便利店仍更多地采用了傳統經營方式,既沒有根據便利店市場趨勢做大的改變,也沒有加入體現自身特色的創新項目。
記者走進一家有大賣場背景的便利店發現,該門店雖然放置了拉卡拉終端,并提供合作銷售亞馬遜等網站購物卡的服務,但仍感到這家門店更像是傳統意義的超市,不過是超市的縮小版,這里也沒有類似早點、關東煮等即食品售賣。同樣,門店員工的服務狀態,也不太能令顧客滿意。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路人,發現年輕消費者比較注重門店員工的服務質量,甚至會出現因店員服務態度不好而避免再去這家店的情況。
記者與上述便利店員工交談后發現,薪酬待遇不高是導致員工沒有良好工作狀態的主要原因。該店員還向記者透露,“公司招的員工大多是快退休的人,很少有年輕人在這工作。”
全家便利店公關部負責人此前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服務方面,全家注重員工培訓及監督考核,以確保全家提供高水準的服務,保證消費者有好的購物體驗。”
可以看出,便利店行業愈加關注服務質量,所提供的服務也向多樣化發展。若不按便利店業態趨勢做,門店無法吸引顧客;若遵從了趨勢,能吸引到顧客,可又無法保證顧客能在此消費。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大賣場為背景的便利店亟需結合自身情況,找出應對策略。
關注物流和線上
以大賣場為主要業態的零售商與以便利店為主要業態的零售商相比,前者或多或少在便利店領域較后者會有些差距,相關的配套環節或許也還需要磨合。
對于資本由大賣場業態流入便利店業態的新潮流,中研普華研究員吳悅表示,“便利店投入成本低,從經營上看,能夠較好地解決毛利增加的問題;另外,即便公司運營便利店項目失敗,也能相對及時地調整策略,方便轉型。”
杜巖宏進一步解釋了便利店能有較高毛利水平的原因。“首先,便利店面積小,因此所需要承受的租金壓力也相對較小;其次,因為便利店多是處于地鐵站、核心商圈、辦公區域、居民區等,所以人流量較大,營收也頗為樂觀;另外,因便利店大多處于核心商圈,并且瞄準上班群體的小量消費,所以商品定價較高,但因能急消費者之所需,價格也能被消費者接受。”
針對有大賣場背景的便利店,吳悅認為,“這類便利店更易集中在繁華地段選址,其店面較大、設施較全、商品豐富。以大賣場為主要業態的零售企業介入便利店業態的優勢,在于其具備一定的行業發展經驗,也可以為便利店提供充足和物美價廉的貨源。但這類企業要注意物流配送的問題。以目前來看,只有少數零售商配備自己的物流中心,為保證旗下各便利店貨源到位,各家零售商有必要自建物流中心和配送團隊。”
雖然互聯網對便利店的沖擊不如對大賣場的沖擊大,吳悅仍建議便利店可與線上結合,打造O2O閉環。2014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也提道,便利店企業可通過成為大型電商網站地區銷售代理的方式開展線下與線上的融合,此外,可根據門店數量及消費者對便利店企業的依賴程度,開展門店取貨業務。
2014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的數據還顯示,目前便利店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可通過改造門店、進行店鋪定位重組、增加適合年輕客群的商品和服務,以強化顧客的購物體驗、增加銷售額。具體措施如,縮減貨架、增加餐椅等休息區、強化針對年輕顧客的鮮食產品、適當增加現磨咖啡飲料比例等,以延長顧客在便利店里停留的時間。
(來源:中國商網 作者:李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