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想首先糾正一個我以前的文章中描述錯誤的地方。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對來自電商的沖擊的影響度,樂觀的看低了,實際的影響要比數字表現出來的厲害的多。單純從數字上來看的話,在社會消費品總額中,電商所占的比例仍然不到10%。但是我們不能就此樂觀的認為,他在零售中比例甚微,還沒有產生足夠的影響力。我承認這樣的認識有點太片面了。首先社會消費品總額的統計范圍就很寬,甚至包含了汽車,房產這樣的大物件在里面,真正的傳統零售,也就是我們的商超、賣場、電器店等等加在一起可能也就占到這個總額的10%左右(個人猜測)。當然,由于零售市場的不規范,這個統計可能會漏掉一部分夫妻店或者隱藏在農村、小區內部的小店。單從銷售國模上來看,可能線上線下已經持平了。
接下來我想談一下對電商沖擊認識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很多地方來自電商的沖擊都被理解成了低價格的沖擊。網上銷售的同類產品確實比線下的便宜,一些仿品、假冒的價格更是低的離譜。我們拋開法律問題不談,這樣的一些商品,確實讓線下的企業很吃虧。特別是傳統百貨行業,一定程度上成了電商的“展示柜”。但是根據英敏特的一份報告中顯示“近三分之二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網購的原因是因為方便,這說明在中國能即時滿足所需的零售模式變得更為重要”。也就是說,除了價格這個因素,方便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而且在未來的模式里面,線上線下的界限也將變得模糊。把購物行為涉及到的各個環節、各個角色當成一個閉環的話,這個閉環上的各個環節既有線上的,又有線下的。對消費者來講追求的就是一個便利性。線上線下無所謂誰強誰弱,最終的形態必須是一個結合的新的生態購物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不管你擅長哪一個領域,都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并且在這個領域里面做精。以前的文章中經常提到實體店終端化的思路,我覺得這是一個必須的選擇。實體零售企業做線上未必是個明智的選擇,同樣線上企業鋪設線下終端也未必是個搶灘的路子。各自發揮各自的特長,走向產業鏈的整合可能是個主要的方向。
- 該帖于 2014-12-23 9:3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