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年一度的血拼節日——雙十一臨近,電商開始摩拳擦掌,制訂、啟動戰略級規劃,試圖在這場盛大的比拼中完美勝出。女人的錢最好賺,愛美、時尚、喜歡打扮的天性,使其難以抵抗漂亮衣服的誘惑力。正是瞅準了這一“無止境”的需求,以天貓、京東、當當為首的電商紛紛加大力度切入時尚領域做起服裝生意。
日前,天貓與時尚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引領電商時尚新趨勢;后起之秀京東也不甘落后,打出“尚京東”的概念,推出秋冬時尚新品發布會,并與《時尚芭莎》展開深度合作;緊接著,當當網與服裝設計師協會展開合作,開啟時尚電商之旅。頃刻間,一場關于服裝電商的pk大賽一觸即發。
扎堆的結果是必然有人出局
中國人喜歡熱鬧,這樣看起來紅紅火火,一派繁榮的景象。實則不然,電商一窩蜂式的投入時尚的懷抱,加劇了行業的競爭,根據物競天擇的法則,那些無法繼續玩下去的商家不得不離場。
一些專注于服裝限時特賣的網站,如唯品會、聚尚網等已經做得“精而美”,長期以來培養了屬于自己的一群忠實的消費人群,短時間內天貓等轉做時尚的電商很難將這些固定的消費者轉化過來。每家都舉起時尚大旗,若是沒有用戶流量,極易造成產品積壓,被庫存所綁架。
受互聯網影響,大品牌傳統服裝企業也開始尋求線上發展機會,試水開通自己的網上商城。自己生產、直接銷售的路徑,為企業節省了一大筆營銷費用和渠道、代理費用。服裝企業基于自身的影響力和用戶基礎,能在短期內獲得網友的關注。
此外,不少傳統的時尚媒體業已進行電商的嘗試。比如《ELLE》雜志在幾年前就推出了電商網站。今年ELLESHOP不但跟百度進行合作,還入駐了亞馬遜中國。這類傳統時尚媒體經營的電商,往往具有人群精準、內容專業的先天優勢。
不難看出,時尚電商的宏偉藍圖貌似沒有預想中那么風光無限,想要做起來并站住腳,難免要經歷一場血雨腥風的大洗牌。
又一輪價格戰開打?
俗話說,貨比三家不吃虧。哪家的東西好,價格又便宜,才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電商的集體時尚化,或許消費者是最大的受益者。為提高銷售額,時尚電商用盡渾身解數,以各種名義進行促銷。其實電商企業在大搞特搞促銷,動輒幾億的銷售額確認讓人目瞪口呆,表面上為了銷售數據,但是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拉動新會員來網站消費。
以當當“尾品會”為例,在今年年初曾打“差價2倍返還”的概念,作為與其他平臺電商差異化競爭的一大賣點。據線下某渠道商爆料,尾品匯頻道的服裝品牌是同期其他平臺上的同款商品價格的8折。如此大規模的降價,已經談不上是‘特賣’而是“賤賣”了。
不過,面對此起彼伏的電商價格戰,許多網民表示“審美疲勞”。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電商價格戰引人眼球,但其中暗藏的一些“貓膩”,卻又使低價促銷的優惠大打折扣。這樣不但沒有達到吸引消費的目的,反而砸了自己的招牌。
電商們要在時尚領域展開拳腳有所作為,除了互聯網思維,還需要電商們多動腦筋另辟蹊徑。尤其是對于零基礎的初入者來說,更需做好功課和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