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行業,有句話是營銷人的法寶:“有節過節,沒節造節!”毫無疑問,中國零售業的現狀決定了一到節假日就是銷售的黃金期,隨著商家競爭越來越激烈,節假日也變得越來越多,無論是國際的,中國的,都被商家用來進行營銷。情人節、七夕節、圣誕節不消說是最熱門的,節日當天,鮮花漲價,餐飲推出各種昂貴的情侶套餐也往往銷售一空;其次則是國慶、五一、元旦等小長假,因為出行人數多,人氣旺,商場都會配以一定的促銷活動來促成銷售; 最后,則是一些可有可無的節日,比如萬圣節、感恩節、元宵節,只要有點名目的,就被拿來促銷。還有就是每個商場,每個品牌各自的周年慶,以及半周年慶等活動。國內的零售基本處于一個天天過節的狀態。
為什么要過節,商家為什么要造節?朋友給出了一個比較合理的回答:“一年365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生活太枯燥,過過節日給單調的生活增添點調味劑。”這也就是為什么商家千方百計造節的原因,為消費者的單調生活增添樂趣;這也就是為什么消費者愿意為商家造的節買單的原因,生活太枯燥,需要消費,需要新鮮,需要氛圍。
那么問題來了,哪家零售商造節能力最強?毫無疑問——阿里巴巴。雙十一光棍節原本只是網友戲稱的一個節日,既非中國傳統節日,也非國外節日,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經過阿里巴巴的創造、營銷、包裝,從最初的光棍節變成了如今全民狂歡的購物節。2009年“雙十一”阿里巴巴當天的成交額是5200萬,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雙十一”當天的成交額則高達571億,僅六年時間銷售額增長了1000余倍。今年的“雙十一”,不僅是線上零售商的狂歡,以銀泰為首的線下零售商進行了截流反擊,線上線下都取得了理想的銷售業績(不得不說中國的消費能力還是很強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雙十一”,阿里巴巴引起了國外主流大型媒體的關注,雙十一以后接連不斷地被國外媒體報道,雖然評價不一,但是這個造出來的節日確實轟動了全球。
既然造節是商家和消費者之間你情我愿的最好溝通方式,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造節促成銷售?
1、避免節日疲憊
雖然消費者需要過節日,但是如果一個零售商或者品牌商365天天天過節打折促銷,不僅不能給消費者新鮮感,還會讓品牌掉價。所以除了一些必要的節日需要配合相應的陳列、門店布置、活動外,每個商家一年只要有一次足夠大型、讓消費者記住你的“節日”就可以了。例如阿里巴巴的“雙十一”,雖然當天其他網上零售商都來攪局,但是不可改變的是消費者的認知中當天是屬于阿里巴巴的節日,其他都是配角。再比如銀泰周年慶也是一個做得比較成功和成熟的節。不需要太多,只需要一個屬于你的接你,讓別人對你這個零售商有深刻認知,就足夠了。多則泛濫,泛濫了則掉價!
2、做好節日服務
節日的后遺癥很多,線上零售表現是服務器癱瘓,導致無法成交和付款,客服熱線被打爆,快遞不能及時送達,退換貨無法及時滿足……這些都是線上零售商遇到過的問題。線下零售商則會遇到人流過大,排隊購物時間長,無法試穿,斷貨嚴重,環境嘈雜等等問題。造好了節,就得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不然造這個節的心血就會白費。阿里巴巴算是在這方面做得最完善的,2012年阿里巴巴創造了雙十一當天191億銷售額的記錄,引發了許多銷售問題,印象最深的是快遞爆倉,延后送達。然而,在其后的兩年時間里,基本上會出現的問題都被阿里巴巴提前規避掉了,快遞的應對能力也逐步提升。比如支付寶提前充值等方式,都是為了避免當天銀行系統癱瘓。購物體驗越來越好,才能每年都帶來越來越高的銷售額和知名度。
3、足夠實惠和創新
雖然現在被商家造出來的節日一大堆,但是最后真正被消費者所記住和認知的節日非常少。除了所有商家都參與的大節日外,零售商基本都是淹沒在節日洪流中,自得其樂者居多。自己造的節日,多是小而不美,既沒有影響力,又沒有多大創新,除了淹沒還是淹沒。要想讓消費者對于商家造出來的節日有強烈的認知度,必須要具備兩個要素:1)折扣力度足夠低,讓消費者感受到真正的實惠;2)造節玩法足夠新穎,讓消費者感覺到好玩。沒有一定財力物力的商家,還真是比較難接招,也就阿里巴巴這種土豪公司才能把“雙十一”造得如此瘋狂。
造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給消費者枯燥的生活增添樂趣,記住這個道理,商家也許才能真正把節造好!
(聯商專欄作者 胡柯柯/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關注聯商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零售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