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這個事實尚不能給出很好的科學解釋:人們更傾向于向左而不是向右。95%的人有向左的偏好,我們隊視野左側的感受要強于右側的感受。在沙漠里迷路的人行走的路線大多偏左,即使他們知道是要直走的情況也是如此。幾乎沒有向右旋轉的旋轉木馬,因為這常常會讓人感覺很難受。也正是這個原因,運動員都是在田徑場上按逆時針方向跑。
因此,超市的布局絕大多數是向左走的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這樣符合我們人類自然的行走方向。
44.如果購物通道過于狹窄,那么,我們就會本能地加快步伐,結果是買得更少。這顯然是人類原始基因的表現:當我們感覺受限的時候,就會擔心在出現危險的時候不能及時逃脫。但是,一旦購物通道重新變寬,我們就會自然減慢步伐,可以好好看看各種商品,當然也會購買更多的東西,超市經營者清楚地知道這一點。
45.通過強制性動線能引領顧客從更多商品前通過,這可能導致顧客產生臨時性購買決定。我們對宜家的強制動線深有體會,如果我們去宜家購物,會感覺把所有的展覽區都逛到了。不管顧客是否愿意,購物通道都是事先設計好的。當然超市里的近道,就像宜家里也有,然而既狹窄又彎曲,以至于我們多次迷路。(估計是為員工方便而專門設計的,只有員工知道該怎么走)
46.為了了解顧客的購物行為和在超市中的行動軌跡,有專家進行了名為顧客購物路線的研究。受過特殊訓練的工作人員會觀察我們的購物過程,又不會讓我們發覺。最后可以得到結論:我們沿著什么路線購物,我們在哪里呆的時間比較長,哪里呆的的時間比較短,我們會選擇哪些近道以及哪些區域我們是完全避開的“購物盲區”。
而現在的顧客購物路線研究已經進入電子化、信息化的時代,顧客整個購物過程被超市電子系統完整記錄。除了顧客的購物路線,購買的商品也一并記錄下來:顧客是怎么走的,在哪些區域停留時間長,哪些商品是有吸引力的,經常被顧客選購;哪些商品是缺乏吸引力的,乏人問津。
47.超市經營者面臨以下最優化問題:一方面,不同類別的商品對不同的顧客有不同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超市不同的區域存在不同的價值,因為顧客對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喜好程度和光顧頻率。所以,要進行合理的區域分配。
48.高價值購物區域,也就是經常被光顧的地方有:
1.超市的主通道
2.顧客流右側的區域(特別是靠墻的區域)
3.顧客聚集區,并且能馬上被其它顧客看到的
4.購物通道的交叉點
5.收銀臺區域
6.公共運輸區域,例如電梯、手扶電梯或傳送帶
在這些有吸引力的區域,超市經營者會展示給顧客哪些最經常購買的、也就是核心品種商品以及滿足大多數消費需求的商品。此外,這里還有顧客臨時決定購買的商品,包括沖動消費、重新產品以及廣告促銷品。
49.低價值的購物區有:
1.中間的走道(主通道兩側)
2.顧客流左側的區域
3.入口處,顧客會快速通過這里
4.那些遠離超市入口的區域
5.收銀臺背后的區域
6.有死胡同的銷售區域
7.高層和底層的購物區(僅對多層超市適用)
一方面,在缺乏吸引力的區域,適合擺一些花費長時間來做出購買決定的商品,因為特殊需求而只被少數購物者關注的商品,或者單品占較大空間的商品。
另一方,某些缺乏吸引力的區域可以擺放那些具有很高吸引力的商品,從而使顧客愿意花費力氣來購買的商品,以及我們無論如何都得購買的必需品。比如在每一次購物中,人們都需要冷藏貨架上的商品,比如黃油、奶酪、香腸、酸奶和牛奶。正是因為如此,冷藏貨架總是在賣場購物通道的盡頭,這樣我們必須橫穿整個超市。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幾乎做不到不再另外買點什么。
- 該帖于 2015-1-10 21:1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