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零售行業最熱的詞條之一就是“便利店”,歡樂買(悅客便利)作為變革中求發展的企業之一,我們在2012年11月起步迄今已完成120家門店(2013年度80家,2014年度45家,不含調整撤店10家)的發展進度。作為三線城市的便利店,有人叫好,有人唱衰,觀點不一。學習和變革是零售行業發展的動力之一,為此,將二年來的體驗和感悟與同行分享。
一、相關數據與分析:
1、店鋪類型:
2、租金、面積、營業額:
3、門店形態:
4、主要機會點:
1)租金 鋪面資源租金整體上漲趨勢明顯,同鋪面報價環比增長約為7%,租約年限1-4年,3年租約占90%。
2)營業額 消費者非緊急購物多數選擇量販店,緊急購物多選擇個體店,便利店價格高、品項少短板明顯。
3)競爭力 同等距離與價格條件下,售后保障、品質可見、友善快捷、整潔舒適是悅客便利的主要優勢。
4)FF商品 因城市生活節奏不夠快,熱食類商品須較長的培養期,協作廠商資源匱乏。
二、選址
1、拓店方式:
1)利用同城網、趕集網等免費信息網站發布尋租信息。
2)利用現有門店的櫥窗公示尋租信息。
3)拓展專員對主要道路、街區的“掃街”式登記和尋找。
4)內部員工500-1000元的推薦獎勵。
5)重點目標的點對點洽談。
6)第三方、中介公司的有償合作。
2、目標立地評估依據:
1)目標立地的人潮統計與評估。
2)立地商圈固定居民(居民、辦公)的統計。
3)立地形狀、面積、門頭尺寸。
4)易見(無配電箱、樹木、天橋、跨街廣告位遮擋、非凹進式鋪面)、易達(無花壇、臺階、明溝)。
5)考慮購物極其方便的同時,在不滿足常規條件下購物極不方便的區域也適宜開店。
3、不易克服的問題:
1)難搞的電力:申請增容手續繁雜,耗費時間精力,費用昂貴。
2)糾結的倉庫:有沒有倉庫和應不應該有倉庫,都是問題。
3)頭疼的2樓:很多立地有2樓,租兩層用一層,怎么都難受。
4)愛恨轉讓費:想拿的立地,50%卡在對方提出轉讓費,另50%我們出轉讓費人也不讓。
三、制約進一步發展規模的瓶頸:
1、生活習慣:
1)三線城市雖有較高的GDP(按官樣文章理論,已可以養活便利店業態),但時間成本不高,相較于價格,便利需求不突出。
2)長達30多天的0度及以下的夜間溫度,夜生活單調造成先天性夜間客流不足。
3)重要品類便利速食水土不服,地方口味、食材、品種短期內難以在便利店銷售,目前便利店販售的速食,有相當長的適應期。
4)價格。基于運營高成本的略高定價,直接導致消費者的不適應,不僅是老年人,中青年顧客同樣對價格有相當的敏感。
2、城市環境:
1)證照申領:主要證照的辦理手續繁雜,時間浪費嚴重,以36個月的租期計算,30天的證照辦理,凈租金浪費2.8%。
2)治安環境:過去一年,夜間發生醉酒人士、精神疾患滋擾、搶奪、搶劫等事件15起以上,轄區警方積極配合,作用有限。
3) 城市公交:公交路線及運營時間較短,11點上下班員工交通不便,資深員工跨區域調動晉升困難。
3、自我發展:
1)員工招募與培訓:開過第五十家店之后,員工招募的問題突出,尤其是店長的培養,成為立地拓展、執照申辦之外的第三大瓶頸。
2)商品結構:便利店必須尋求毛利和營業額的平衡,我們覺得毛利太少而顧客嫌太貴;我們覺得品項過多而顧客嫌太少等等;如何經營可口、百事、康師傅、統一不占主導的飲料類別,對于習慣量販思維的我們而言,是一個挑戰;在顧客看來不易接受。
3)供應鏈。當下沒有匹配的供應商,包括商品和觀念,我們現有廠商的倉庫里90%都是為量販店準備的庫存,進口食品、個性商品等不足。僅以關東煮原料為例,為保證品質口感,需從600公里外的上海(2014年后期為青島)進貨,成本和精力耗費,難以細數。
4)門店定位、裝修風格、布局、陳列、服務項目、商品種類等必須有相當的統一才能達到基礎標準化,發揮復制優勢。該在多大程度上對不同區域實現門店應有的差異化,邊界在哪里?我們認定的合理區分和顧客期望的相比,這差異太多還是太少呢?而基于社會快速發展和顧客認知的變化,難以預見又必須思考的未來邊界又在哪里?
四、關于堅持
關于爭論激烈的要不要O2O,顧客都過河上岸了,我們零售同胞們還在河里摸石頭,艷羨電商的營業額同時又驚恐于那巨額的投入,繼續忽視實體零售店在體驗上優勢和投入(既然如此,不如就斷了O2O的念頭好好做基礎,應對成本的增加和競爭的時代,探尋合適的規模和發展模式)。同行、同事和協作伙伴,都很關注我們在三線城市快速發展便利店的舉動,認為我們過于急切和冒險。誠然,我們剛起步,平均員工工作經驗僅140天,高租金、高費用等困難,現實而客觀地存在,困擾不已。我們的團隊創造1年80家店的記錄,足以證明我們何等強烈的發展愿望和巨大的壓力;當然還有相當犧牲和努力。對于當下第二名就是輸家的激烈競爭環境,除了最好同時最大,我們別無選擇。基于總公司的發展定位,我們在三線市場做便利店是戰略使命。一年不成,三年;三年不成,五年,直到我們事業愿望達成,是我們當下的創業信念。
最后,在三線城市發展便利事業,不會比其他城市更困難或更容易,每個市場都有的她的“好”和“壞”,關鍵是我們大家要怎么堅持并做出自己的模式。
- 該帖于 2015-1-13 9: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