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中日韓三國大戰,哪家商場最賺錢?近日,聯商網發布了《2014年中國百貨、購物中心單店銷售排行榜》,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牽動了不少商業地產人的心思。只見榜單上群雄逐鹿,甚是激烈,但你知道么,中日韓三國商場大戰比之更為波瀾壯闊。
今天,搜鋪網商業地產研究院聯合聯商網、知了殼根據數據搜集共同整理出中日韓百貨單店TOP10PK榜,并附上中國港臺地區百貨單店TOP10。孰優孰劣,一看便知!本文謹希望大陸百貨業界同仁在看清差距的同時,不畏行業困境,力爭創新求異,完善自身條件并在最終趕超日韓。
總體而言,就中日韓的百貨單店TOP10而言,按業績排序依次為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國港臺。中國大陸地區遠遠落后于日本,和韓國相比也有不小差距,但總體而言已經超越人口僅相當于上海卻集中著50余家大型百貨商場而競爭慘烈業績大幅分流的臺灣地區,而購物中心相當多的香港地區百貨業態早已退潮。所以不難理解,在大陸遭遇頗多周折的新光三越(臺灣新光集團與日本三越合資公司)為何在痛失北京新光天地后,卻加速在蘇州、成都、重慶、北京通州等地設立新的大型門店。
就中日韓三國及兩岸三地的頭牌百貨店王業績來看,日本東京伊勢丹百貨新宿總店以140億人民幣業績獨占鰲頭(營業面積為6.4萬平方米),韓國首爾樂天百貨小公洞總店(不含免稅店)以103億獲得亞軍,但如果加上位于其中9-11樓的樂天免稅店則總業績高達212億人民幣,成為亞洲百貨單店王(含樂天免稅店的總營業面積約5萬平方米,坪效驚人),中國香港地區歷經4次擴建的銅鑼灣SOGO崇光百貨以73億業績獲季軍(營業面積4萬平方米),中國大陸地區由北京SKP原新光天地(原先由臺日合資的新光三越與北京華聯合資)獲得第四(營業面積為12萬平方米),中國臺灣地區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以40億元業績墊底(4個館加停車場的經營面積1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
其中,作為重點關注對象,樂天百貨小公洞總店坐落于韓國購物首選地——首爾明洞,由樂天Main本館、樂天Avenuel名品館和樂天Young Plaza館三座建筑組成,目前已進駐超過1000個品牌。樂天百貨總店與擁有樂天酒店、樂天影城等設施的Lotte Town購物中心相連,因此,在購物之余,還能享受到Lotte Town 提供的其它服務設施。據悉,樂天集團于1948年成立于日本東京,最初是食品制造商,后在韓國發展,在韓國開有酒店和百貨公司。現在是全球著名的日韓聯合企業。
日本第一:東京新宿伊勢丹
韓國第一:樂天百貨小公洞總店
香港第一:銅鑼灣SOGO
大陸第一:北京新光天地
臺灣第一:臺北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
本榜單由搜鋪網商業地產研究院、聯商網、知了殼聯合制作,為了便于比較,業績均四舍五入處理,其中日本榜單為2013年數據,匯率按2014年平均匯率1人民幣元=19日元計算(如按2013年12月31日匯率計算,則日本各百貨店業績折算成人民幣還需增加10%左右的業績)。此外,由于匯率及稅費等因素,日韓百貨業績維持小幅增長或持平的頭號功臣為中國大陸游客。由于統計口徑不同,中國百貨業績大多含稅含券,海外百貨業績大多不含稅不含券。本榜單不含購物中心項目,否則將有大變動,比如香港海港城業績逼近300億港幣,廣州正佳廣場64億人民幣,深圳萬象城62億人民幣。
就地區來看,中國大陸百貨TOP10企業中,富庶的華東憑借上海南京杭州金三角都會圈一舉摘得5席,華北和東北緊隨其后各2席,華中各一席,華南(強于購物中心而弱于百貨)和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皆掛零。而日本市場主要集中在東京,韓國市場集中在首爾,臺灣市場集中在臺北。
就百貨集團品牌來看,中國TOP10市場集中度完全分散,沒有任何一家集團擁有2家以上位列前十的百貨店王,日(高島屋)韓(樂天、新世界)臺灣(新光三越、遠東SOGO)百貨市場集中度較高。
由于本地市場遠較中國狹小,所以日韓港臺的多數百貨店王企業已進軍中國大陸市場,諸如日本伊勢丹(上海、天津、成都)、平和堂(長沙)、三越(上海花園賓館)、高島屋(2013上海店)、大丸(2015上海店)、東急(2016武漢店)、阪急阪神(寧波店2018開幕),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更是曾先后吸引了日本阪急、松屋、109等數十家日本百貨扎堆進駐。日本GMS企業——伊藤洋華堂、永旺AEON、泉屋、UNY也紛紛在中國大陸設立GMS型百貨。而微笑堂(桂林)、八佰伴(上海、無錫)、麥凱樂(大連)已轉由中國百貨機構運營但保留原名稱,西武百貨已撤離中國市場,伊勢丹也關閉了濟南、沈陽多家門店。韓港臺百貨同行同樣不甘落后,韓國樂天百貨,香港SOGO久光和連卡佛,臺灣新光三越和遠東SOGO及漢神百貨也均已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韓國新世界百貨則曾經于1996年小規模試水中國市場。
中日百貨TOP30榜單大PK
根據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中國30強分屬28家百貨集團(僅武商集團和北國集團擁有2家30強百貨),市場集中度極低;中國幅員廣大市場梯度多,30強百貨分布在18個城市(北京上海各擁有4家、3家TOP30百貨,武漢石家莊南京杭州沈陽各有2家),強勢商圈較為分散,僅南京新街口、杭州武林各有2家TOP30百貨。中國大陸百貨30強受日本百貨影響頗深,30強中北京新光天地、上海八佰伴、上海久光、北京君太均有日本三越、八佰伴、SOGO的影子。港臺地區更是SOGO、三越占據大半江山。
日本百貨企業已經過廣泛的強強合并,市場集中度很高,30強僅分屬11家大集團(諸如大丸松坂屋7家、三越伊勢丹巖田屋6家、西武SOGO3家、阪急阪神2家),就單品牌來看,高島屋、大丸各6家,三越3家。日本人多地少,30強百貨分布在9個城市,東京大阪兩大超級城市優勢顯著,東京大阪各占12家和7家top30百貨,名古屋、京都各有3家,橫濱2家,千葉、福岡、神戶、札幌各1家。就商圈來看,地鐵站對日本百貨業客流至關重要,大阪梅田商圈和東京新宿商圈各擁有4家top30,東京銀座和東京日本橋各2家。
值得留意的是,就單店面積規模來看,無論中日韓均呈大店化購物中心化的趨勢,日本30強的單店商業經營面積普遍超過5萬平方米,而含公共空間和辦公室庫房停車場建筑的總建筑面積則大于8萬平方米。日本百貨30強中歷經多年改擴建的不在少數,其中不乏單店純商業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的巨無霸級百貨以引入更多業態更多商品增強吸引力,例如大阪近鐵百貨阿倍野店擴建到10萬平方米,阪急梅田店擴大到9.78萬平方米且均業績理想。但大阪大丸心齋橋店2009年收購一旁的崇光并大擴建后,經營效果一直未達預期。而中國的百貨30強單店面積規模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外,日本百貨業晚上閉店時間和歐美接軌大多為20點,營業時間普遍比中國大陸短2個小時,但業績并不受影響。日本百貨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本身就曾連續遭遇寒流,關閉了大量門店,多家知名百貨集團相繼合并,如今日本百貨業績的上升或維持很大一部分是依靠了踴躍跨國消費的中國游客貢獻。
備注:日本的購物中心業近十年來的發展速度遠比日本百貨業迅猛,例如三井集團拉拉寶都購物中心、永旺集團夢樂城購物中心、Seven&I集團walk購物中心、三菱御殿場奧萊、三井奧萊……,其中永旺和三井公司已在中國設立購物中心。
注意:欲知曉日本更多百貨及購物中心發展趨勢請加入2015聯商網大會暨全球零售創新峰會、搜鋪網第八屆中國商業地產發展高峰論壇,欲考察日本商業請參加知了殼海外考察團!
(搜鋪網商業地產研究院/郭歆曄、劉萍萍統計整理;引用、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