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我們周圍日漸突出。這就促使了便利店在我們周圍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面對周圍眾多的便利店,我們如何從中脫穎而出呢?這就成為了很多便利店經營者和準備投資人最郁悶的問題。樂品告訴您開便利店進貨選貨的“秘訣”!
進貨:遵守1.5倍理論
不管是日雜副食店還是文具店、服裝店,都會面臨“進貨困擾”:貨進少了,到手的生意沒法做;大量進貨后,卻又遇到貨物積壓、資金周轉難題。怎么辦?百貨經營數百年的實戰經驗證明:每個周期進貨量,要講究1.5倍理論——即本期進貨量是上期銷售量的1.5倍。若以每周1次作為一個進貨周期,那么,上周進10件啤酒,到周末賣出6件、余下4件,那么本周的理論進貨量就應該是9件(銷售6件*1.5=9);但考慮到還有4件余貨,因此本周實際進貨量只需要5件。進貨1.5倍理論,可以將賣不出和不夠賣的風險,綜合權衡降到最低,對貨物促銷和資金周轉都有幫助。
出貨:堅持先進先出
不少服裝店或副食店經營者在出貨時,也很隨意,并不考慮進貨的時間,而這也是不正確的。銷售必須講究先進先出原則,即先進的貨先賣出去。這一原則除了食品行業,同樣適用于其他領域:服裝講究流行季和時尚風,過了時段只能打折;比如文具讀物,越積壓會越陳舊。碼貨也是一門學問,大型賣場都很講究這個,碼貨關鍵在于有分區和吸眼球。以社區超市為例,色澤光鮮、樣式漂亮的,盡量靠外擺放,但最靠外的,不應是最新款新貨,應盡量選擇易積壓的貨物,但一定要保持干凈整潔扮相光鮮,便于隨時盡快出貨。
選貨:三類商品都應有
開個社區便利店除了賣商品,更要培育市場攢人氣。要區分好必須品、普通品和特色品,并做好搭配。如柴米油鹽就是生活必需品;薯條面包可樂就是普通品;農村土雞蛋、正宗城口老臘肉等就是特色品。要做社區超市,培育市場客戶,這三類產品就必須同時配備;但各自所占比例并不相同。配比份額由于銷售對象和區域屬性并不相同,沒有絕對數據,需要創業者經營者自己根據其所在市場進行研究。
調整:經營半年看效果
創業遭遇虧損,是堅持還是盡快轉型?專家認為,投資在20-30萬元的百貨營銷、市場銷售類創業者,其營銷收益周期最好以3-6個月為參考周期標準。換言之,3個月以下,因各種不確定因素,不易看出市場規律,下結論難免匆忙,但半年內持續虧損就說明有問題了。建議創業者將“中期目標”收益周期設置在3-6個月之間;若持續盈利則進一步發展優勢產業;若持續虧損應盡快做出調整。
國家在通過各種渠道促進消費,增加活躍度,走著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