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馬桶蓋,引發了中國游客赴海外旅游購物的熱議,究竟海外購物是否真的劃算?什么樣的東西應該在海外買?什么樣的東西不值得買?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3月8日多方采訪獲悉,由于免稅、差價等因素使得中國游客到海外購物越發頻繁,代購更是增加了中國游客海外購物的人均消費額度,然而部分商品在被買回之后,中國消費者才發現其實難以使用,或者在中國市場可以買到更劃算的,因此業界人士呼吁,游客不要在海外盲目購物。
差價之下
就在日前,商務部部長高虎城答記者問時表示,國內越來越多的消費是個性化和多元化,而在國外的購物卻呈現了單一化和模仿式的消費趨勢。
談到境外消費熱的問題,高虎城說,中國的出境人數已超過1億人,中國的境外購物也在迅速地增長。去年中國境外消費已經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導致境外采購、境外消費迅速增加,大概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在稅費上有著比較高的稅率,特別是某些產品的消費稅,這是形成比較懸殊價格的因素之一。二是國內的流通成本過高、環節過多,市場仍然存在著在物流方面和管理方面進一步減少成本的空間。三是國外品牌商對華的定價政策。
吳小姐剛剛從美國旅游歸來,其透露,不少大牌商品的價格在歐美市場的確比在中國便宜,幅度約在50%。“比如施華洛世奇的水晶飾品,一對耳環在中國大約900元,同款耳環在美國僅500元,一款MK包包在中國賣4000元,在美國僅1800元。同款iPhone手機在美國買比中國便宜2000元。還有很多大牌商品都是如此。”吳小姐坦言,巨大的差價使很多游客赴海外購物,還有些貨品在中國市場買不到,或者是考慮到食品安全問題而在海外市場購買奶粉、保健品等,且海外貨品基本都是真貨,這些因素都增加了中國游客的海外消費。
除了自身的購物,代購也增加了中國游客海外購物的人均消費金額,人均消費數萬元不在話下,有些高端出境游團的人均購物消費可達10萬至幾十萬元,因此也造就了1萬億元。
你買對了嗎?
看似便宜的海外購物真的都物有所值嗎?當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出境旅游并購物后發現,其實不然。
首先是“中國制造”的問題。在歐美很多購物中心看到的品牌服飾或玩具,大多數都是“中國制造”。“這是一個商業模式,多數品牌企業都是掌握知識產權和核心設計技術,然后再全球發包給低人工成本的國家進行生產。當然這些款式在中國市場應該也買不到。”佳琦旅游機構創始人瞿佳指出。
第二大問題是“水土不服”。不要小看這個問題,有時候會讓人崩潰。
在日韓游的購物市場中,大部分游客會熱衷于購買電子類產品,比如智能化馬桶蓋、電飯煲、照相機等。孫先生告訴記者,購買電飯煲等電子商品時一定要看清電壓,日韓的電壓數值與中國不同,假如盲目購買,回到家里就無法使用了,會把飯煮成夾生的,花費了幾千元,卻連基本的煮飯都不行。
更令人崩潰的“水土不服”當數過于智能化的商品所帶來的“文化差異”崩潰結果。陳先生的一位朋友這幾天很苦惱,此前朋友的母親參加了一個低價韓國游旅行團,大量掃貨,其中令朋友的母親最滿意的是一款可以聲控的智能電飯煲——只要對著電飯煲說話,就能煮各種飯。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朋友的母親高價買回該款電飯煲后才發現無法使用,因為這個電飯煲只能聽懂韓語。
另一大隱性的盲目購物問題在于價格。“雖然說海外購物的確有價格優勢,但就好比你在超市購物,有些商品低價,有些商品可能并不劃算。信息不對稱會造成并非所有貨品都劃算。”吳小姐告訴記者,其在美國買了一款名牌手表,該手表在正價店價格是4500元,美國免稅價格為4000元,但其實在中國部分市內免稅店僅售3600元,中國的網購價格甚至僅為3000元,因此并非所有貨品在海外購買都優惠。
“海外購物肯定有其吸引人之處,但不能夠盲目購買,要看清楚需求以及商品的差異性,如果盲目購買,只能造成浪費。”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指出。
(第一財經日報 樂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