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候學過一段歷史課程記憶猶新,叫文藝復興,它之所以被列為一段重要的章節是因為它對歐洲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文藝培育美學,美學提升人性,人創造未來。其中表現在諸多方面,文學、建筑學、音樂、繪畫、設計等等蓬勃發展。現在當人們徜徉于塞納河畔,留戀于大英博物館,都是拜文藝復興所賜。所以歐洲人的審美觀點有一定的歷史傳承性,影響至今。
商業也受其感染,因為它具有同樣的細胞因子。現在崇尚的奢侈文化、設計風格、商業建筑等多來源于歐洲(盡管美國、日本等國家商業也很繁榮,但都是近一兩百年的歷史,其源頭也在歐洲),每年的米蘭和巴黎時裝展更是時尚風標,真正的品牌文化也都在這里培育,為什么會有這些現象發生?其根源仍是在于美學的塑造。
中國的時尚美學也曾有一定的傳承,唐裝宋錦,絲綢之路都引領過世界潮流,但在新中國的一些特定環境下卻黯然失色,真正的覺醒竟是皮爾卡丹先生的一襲風衣。當國人圍著這個老外評頭點足的時候,他們可能不知道新中國的時尚變革就此悄悄發生。之后全民的土灰色開始變得斑斕,對美的追求一發不可收拾。改革開放前期是國外品牌引領潮流,后期則是國內品牌崛起,奮勇直追,并一步步的走向國際化舞臺,現在正打造中國在世界的時尚版圖,而這一切還是對美學的傳承。
而作為時尚傳播的直接載體——商業,也開始大行其道,將美學概念發揮到極致來打造商業藝術化的未來。傳統的商業經營最早得見于方方正正的百貨大樓,一框一格的超市檔口,那時候的設計理念就是滿足于消費者的使用需求,而沒有去考慮更高層次的審美欲望。可能與時代有關,但我覺得更多的是美學概念的缺失,不是吃不飽飯就一定要衣衫襤褸。而恰恰現在中國的商業一樣可以做的非常出色。近幾年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上海新世界的K11藝術購物中心,雖然還沒有去過,但心已向往很久。已經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朋友圈里曬過這個地方,不為別的,就喜歡他的格調,終于商業也被賦予了藝術靈魂!這是一種意識的覺醒,是高尚品味的復蘇,是對美學的升華,而這展示的正是國人當下和未來的需求。不難看見現在很多的商業建筑已經開始在設計上、內部構造上,功能上開始了很大的革新,各種“奇奇怪怪”的建筑正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之如T臺上的模特展示她的盛裝,雖然出位,卻也勾起了人們對美的盼望。可以預見的未來,商業的功能將越來越豐富,除了建筑形態的構造美,五彩斑斕的顏色美,還將融入科技的夢幻美,而這一切都是基于大眾越來越高的審美需求。
回到幾年前,經常流連于創意園和畫廊而忘返,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能把這些展覽搬到商場里多好,讓它不在隱于一角,人為的制造高端。藝術是一種情懷,不一定非要帶瓜皮帽手持畫板才有資格擁有。再想到歐洲的街頭,一座建筑就是一個故事,地鐵口的小提琴一樣令人心醉,何必一定要在搞活動的時候請幾個豐腴的女郎來彈奏才算高雅。讓藝術之花插遍商業,將人心中的美盡顯,美到了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