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中午,客服中心,購物滿額送禮,營運部小張(周末被抽調來協助客服的同事發放禮品)。
也許是午餐時間的原因吧,這個時間點來客服中心參加送禮活動的顧客相對較少,兩位發放禮品的同志得以抬頭休息片刻。此時,來了兩位四十多歲的女顧客(兩人為朋友關系,編號A和B),顧客A拿出一張小票來參加購物送禮活動,小張和同事正常為其發放了禮品,禮品發完以后,顧客B隨口問了一句:“服務員,我們還有一件衣服可不可以參加你們的這個活動啊?”
“什么牌子的衣服?多少錢買的”,小張問到。
“200多”,顧客B回答到。
“可以啊,剛好夠,小票拿來吧,看看是什么牌子”,小張說。
“我們沒有小票,能參加嗎”,顧客B問到。
“不好意思,沒有小票不能參加的”,小張一邊說一邊看衣服是什么牌子,看到衣服的吊牌后,“這個牌子可以參加的啊,他們怎么沒有給你小票呢?”
“導購員沒有給我們小票,不能參加就算了,咱們走吧”,顧客A說。
“不可能的,在我們商場里面買東西怎么會沒有小票呢”,身為營運部的小張很警覺的反問了一下,要知道檢查小票和私收款是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呢。而且這個品牌平時管理還算標準,應該不會出現跑單問題。
“就是沒有”,顧客B回答到。
“你們把錢交給誰了?有沒有交到收款臺呢”,小張問到。
“沒有,交給營業員了”,顧客A回答到。
此時小張回頭給同事說到,這可能是私收款或者代客交款。同時問了下顧客:“那請問,你們為什么沒有交到收款臺呢?”
“我們也不知道,好像是說什么這幾天有活動扣點高”,顧客回答到。
“沒有消費憑證以后商品有問題,我們是不負責的,您以后的權益無法得到保證。如果你們能確認他們是私收款的話,可以舉報他們,并且可以得到獎勵”,小張說到。
“那我們投訴吧”,聽到舉報有獎勵,而且獎勵還很豐厚,兩位顧客眼鏡商量了下。
聽到顧客說要投訴,客服中心的同事就給這個樓層打電話,“有顧客投訴你們某個專柜私收款,請你們店長來客服中心來一下”。期間,小張還一直向顧客確認是否直接給導購錢了,并沒有小票的事實。
幾分鐘后,店長和樓層主管居然拿著小票來了,乘著小張和客服中心的同事在忙碌的時候,把顧客拉倒一旁,把小票遞給顧客了,并嘀咕了幾句。
然后大家看到有小票了,當然投訴無效了,獎勵自然也無效了。此時顧客也許覺得很沒有面子,對著小張罵道:“你不是要給我們獎勵嗎?趕緊給我們吧?你不能說話不算話”
小張氣的啞口無言,幾秒鐘回答到,“你們不是確認這是私收款嗎?”
顧客無理辯解道:“是你讓投訴的,我們本來是他們的老顧客的,弄的我們關系很尷尬了。我們聽你的了,我們投訴了,你們居然不給兌現獎勵,太不誠信了。”
委屈的小張和顧客爭吵了幾句,被一旁的客服中心的同事給勸開了,讓小張先去吃午飯了,然后打圓場讓顧客離開了。事情不了了之。
這是個真實的客訴案例,聽到這個案例后,我思考了很久,里面牽扯的問題太多了:首先表面上有遇到事情不冷靜,急功近利的小張的問題,其次是有顧客唯利是圖,蠻不講理的客觀問題,最后最重要的有專柜違規操作的問題。下面為大家一起剖析下以上幾個問題吧。
首先是小張的問題。小張的做法當然是站在公司利益和制度的角度來做的,但是方式方法欠妥,面對這樣的問題他沒有做好自我保護,首先在問顧客的時候最好有語音錄音,為后期發生不快做好保護措施。第二,他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專柜私收款了,在解決這個事情過于極端,有點急功近利的意思,他應該和樓層主管取得確認方可實施(本案中,樓層主管也有袒護專柜的嫌疑,因為樓層一旦有跑單問題,被公司發現后,會在月度考核中進行扣分的)。第三,小張當時的身份是禮品發放專員,有點越俎代庖的感覺,遇到這種事情,應該反饋到能解決的部門或者同事,不能耽誤禮品發放的工作。
其次是顧客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沒有辦法解決,因為顧客的性格特點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我們能做的是就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人性是貪婪的,人都是要面子的,在解決客訴的時候我們盡可能的圍繞制度,但是不能太死板,即使我們有理,也要給顧客留個臺階下。畢竟顧客都是上帝嘛。
最后我們說這個重要的問題,從事件中我們可以確認,專柜確實有私收款或者過幾天再交款,避免活動期間高扣點損失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而且在一個管理完善的專柜上出這樣的問題?我想,肯定是因為店長的原因,店長的工資由供應商發放,也許他有毛利考核的任務,所以在關鍵的時候他是和供應商站在一邊的。我們作為百貨管理者,我們對待聯營管理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我們有沒有這個管理漏洞?案例的樓層主管和店長是一起拿著小票來到客服中心的,我們不難想象,樓層主管為了掩蓋這樣一個問題,讓店長補交了案例中的那件交易,導致這個尷尬的案例發生,當然這里我們不能說這個樓層主管做的不對,因為他也有他的立場。這其中也凸顯了我們管理中的兩個小問題:我們對于跑單的規定有嚴重的連帶懲罰措施,導致不少問題被掩蓋。問題在基層被掩蓋了,但是沒有解決;第二個小問題是店長和樓層主管共事多年,難免產生一種所謂的“關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的關系在我們中國的官場、職場中屢見不鮮,這也許不是我們制度的問題,也許這也是所謂的“水清則無魚”,這該不該是一種無奈呢。
客訴問題最能反映我們管理水平,我們也不能將投訴率很低的企業作為優秀的企業,因為在風平浪靜的管理表面下也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從事百貨基層管理的同仁們,你們有沒有同感?
- 該帖于 2015-4-20 17:1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