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上海、山東、廣西等地稅務部門約談天貓賣家,要求補交稅款。不過,天貓新浪微博隨即稱“國家稅務總局從未發布對天貓商家補稅的政策或通知”。此事雖然存疑,但早已牽動各方神經,引起廣泛關注。
如對天貓賣家征稅的消息屬實,會不會引起大賣家大規模出逃?我覺得不會,天貓不同于淘寶,經營者都具備一定的實力,即使對天貓賣家普遍征稅,也必會分級而為,讓店家承擔起與其能力相適應的稅收,且依法納稅是經營者的義務,如因納稅而無法持續經營,遭到淘汰也是必然,市場經濟就是優勝劣汰的競爭經濟。
對天貓賣家征稅有多重積極意義,它或是我國電商市場走向規范化的開始,對天貓走品質化經營的道路大有裨益,對我國零售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會產生正面作用。
首先,補稅或是征稅的開始。
由于我國對電商的征稅制度尚未建立,大量的電商都未被納入現行征稅體系,很多地方的稅務機構并沒有對具有與實體店一樣稅負能力的網店征稅,致使大量稅收流失。部分既有網店、又有實體店的零售企業,也只是征收部分稅款,還有很多的優惠政策及各種補貼。例如中國廣播網關于《多地天貓店被約談補稅銷售額超80萬補28%》報道中所舉的天貓店主小趙,其店鋪去年的銷售額是400多萬,但事實上是零稅負。像這樣的例子估計還有很多,年銷售額過億而事實上不納稅的估計也有不少。
如果說前些年電商剛剛起步的時候,對其實施免稅或稅收優惠是為了扶持信息經濟發展、培育新的稅源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經過十幾年的迅猛發展,2014年我國網絡零售額已近3萬億,占社消品零售總額超過10%,再讓電商享受事實上的免稅優惠毫無道理,對廣大線下零售企業來說,也是極大的不公。
對電商平等征稅已勢在行,一是它的規模與體量已經足夠大,完全應該承擔起應盡的義務;二是電商并未產生消費的增量,它不過是一種消費的轉移,把線下的消費轉移到線上,如果這種轉移就無須納稅,勢必造成我國商業零售稅收的大量流失;第三,在經濟新常態之下,廣大實體零售企業生存困難,增長停滯而稅負沉重,而電商企業增速迅猛,實力強大,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更是富可敵國,卻輕徭薄賦,再讓電商享受事實上的免稅或稅收優惠,有殺貧濟富、劫不足而損有余之嫌,是極大的不公!
美國、日本、歐洲零售業發展并未呈現出電商滋潤鮮活、實體零售舉步維艱、不堪重負的一邊倒態勢,這不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信息經濟不發達,關鍵是它們有公正平等的稅收政策,所以它們的電商、實體零售都能獲得很好的發展。中國零售業要走上線上線下平衡發展、一體推進的可持續發展軌道,同樣離不開公平公正稅收政策。
如果全國各地的稅務部門都像上海、山東、廣西等地一樣積極行動起來,有可能形成自下而上的壓力,迫使國家稅務總局把對電商征稅納入議事日程,正式啟動對電商征稅的政策。
不過,賺得盆滿缽溢的是平臺,大部分賣家還很困難,特別是個人類的創業店鋪,賺錢的似還不多,即使征稅,也應實行分級管理,課以與其能力相適應的稅收,這才能既維護公平、又有助于保護創業。馬云向來標榜“小而美”,言必稱“保護創業創新”,感覺有些言不由衷,因為阿里系平臺運作實際上有利于大公司而非小賣家。如能通過稅收進行調節,改善其并不好看的盈利面,可能更有利于電商的長遠發展。不過,這需要平臺讓渡出部分利益,收錢不能收得太狠,否則征稅可能加深中小賣家困難。
當然,總體來看,我國零售業稅負極其沉重,大規模減稅降負已勢在必行。對實體零售要減稅,對電商也同樣不宜課以重稅。可能也沒有誰反對對電商實施稅收優惠,但關鍵是要做到公平,讓企業在平等的環境中競爭才是市場經濟應有的題中之義。
其次,征稅有助于減少刷單等虛假交易行為。
刷單或是阿里系平臺評價體系的缺陷所致,這種實質上欺詐、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已泛濫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它滋生了一個行業甚至是刷單的地下產業鏈,對我國商業零售市場的誠信建設來說,它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倒退。
刷單“普及”到了何種程度?有媒體報道稱,2014年阿里“雙11”成交額5成靠刷單。有賣家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000萬的銷售額中,刷單就占了五六百萬。如果所言屬實,阿里號稱的571億,天知道有多少水分。刷單肆虐之下,阿里大數據的價值又有幾何?
為什么要刷單?因為在流量決定銷量的游戲規則之下,“銷售高”的能占據更好的位置,獲得更多的推薦,也更能引起更多買家的注意。沒有足夠的廣告預算,沒有足夠的實際銷量作為支撐,在海量的平臺賣家中很容易“泯然于眾”,甚至成為最先死掉的一批。
據了解,目前全國各地都有“刷子”,專門的刷單公司不計其數,刷單甚至比賣貨還賺錢,有些小賣家甚至干脆轉行做“刷子”。
刷單誤導、欺騙了消費者,增加了賣家經營成本,造成了交易的泡沫,嚴重影響了交易的公平性,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飲鴆止渴的行為。它不僅引起消費者的極大反感,賣家也未必刷得心甘情愿,阿里雖多次重拳打擊,但總難以收到根治之效。
不過,要說天貓有多大的打擊刷單的熱情,恐怕未必有多少人相信,成交額2%的“天貓扣點”使其成為刷單的實際受益者之一,天貓再土豪,又怎會嫌錢多?這或者也是刷單屢禁不止、屢打不絕的絕原因所在。
而如果吹牛也要上稅,還會有那么多的賣家熱衷于刷單嗎?恐怕數量會大量減少,這對天貓平臺進一步規范管理,走品質化經營之路會產業積極作用。
但即使普遍征稅也未必能徹底消滅刷單現象,因為小規模納稅人是定額納稅,而一線征稅人員擁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定額多少、核定什么稅率的彈性空間極大,只要不刷到年銷售80萬以上就無需為刷單付出額外的代價。所以,阿里如果真心想打擊刷單,還任重道遠。
最后,補稅或是規范電商市場管理的前奏。
電商和實體店都是零售業的組成部分,理應平等納稅,一樣被監管,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自由競爭,自主合作,平衡發展。但在實際中,電商往往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傾斜、執法照顧,呈現出諸多的亂象,例如假貨問題、欺詐問題、低價傾銷等等,沒有得到應有監管和規范,使其對實體零售擁有不對稱的競爭優勢。今年“兩會”期間,很多零售界的代表、委員紛紛建議、提案,但很遺憾似乎都沒有了下文。
年初的淘寶叫板工商總局事件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工商總局似欠公眾一個說法:淘寶不認同工商總局的監測數據,那它的假貨到底有沒有,有多少,依法依規定應作何處理,都沒有答案,只一句“白皮書不具備法律效力”就此打住。這好比寫文章開了一個極大的頭,卻馬上戛然而止,沒了下文,難免給人以想象空間。在老笑看來,司局級干部就是大領導了,但感覺在對陣淘寶中,網監司司長似成了弱勢群體,最后不得不由總局局長出面圓場。經此一役,普通執行人員又有誰敢去捋電商巨頭的虎須?
電商市場的諸多亂象,最開始可能因為是新生事物,沒有前例可循,所以成為執法監管的盲區。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電商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部分,如果還不能依法監管、規范秩序,就是執法、主管部門的不作為和失職,它不僅對線下實體零售極不公平,對守法經營的電商賣家來說,也無疑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這一次多地稅務部門依法履職,約談補稅,會不會引起各地工商、質監、衛生、物價等部門的跟進?共同維護、保障電商平臺的規范、健康發展,不妨拭目以待。
當然,老笑絕非呼吁執法部門為難電商,只是覺得它應該受到與實體零售同樣的監管。對比線下零售企業頻繁地迎接各種檢查、各種評比、動不動就被罰款,電商的發展環境顯然太寬松、太舒適了。如果要放松監管,也不能只對電商,對實體零售商也應同樣如此。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5-4-30 16:1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