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爆出沈國軍辭去銀泰商業集團董事會主席、由阿里巴巴的新任CEO張勇接任的新聞。一時間坊間猜測云涌,在真相未明之前,有一個事實是如果阿里持股超26%,將成為銀泰商業的第一大股東,在此背景下,阿里與銀泰的合作也將進一步深化,“跨界”融合或將上演真實劇目。
阿里與銀泰的跨界融合,能否將一直吵得熱火朝天的o2o方式真正落地,這令雙方的合作前景充滿期待。
跨界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互網聯時代創造出來的新名詞。早在十多年前,一位商業前輩就曾經制造出跨界組合的傳奇。那時的便利店還不是今天這般火爆,作為新生事物,阻力與生存前景時刻讓人堪憂。為了最大化提高收入,他與一家音像店合作,每開一家便利店都會辟出一塊地方給音像店使用。那時沒有網絡資源,想看電影就必須租音像帶,音像店非常受年輕人歡迎。沒想到這樣的組合,竟紅極一時,在區域內締造了一個不小的商業奇跡。
那時沒有明確的跨界意識,一切都是憑朦朧的感覺,跨界的目的也很簡單,僅是為了提高營業收入。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案例依然具有時代意義和借鑒作用。
當下,商業經營思維異常活躍,跨界意識更為強烈,目的更為明確,主動跨界的想法也更加迫切。一個人走路,總有孤單和落寞,兩個人走路就多了些許樂趣,兩個人在一起還能互相依存、互相給予、互相溫暖。
跨界,從一定層面上,可以理解為一個加另一個,或者一個加幾個,通過“+”來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完善商業氛圍,充實商業內容。
為什么“+”
術業有專攻,每個人擅長不一樣,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強項與弱項,一家做衣服的公司,做咖啡肯定不如星巴克專業。如果要拓寬經營范圍,自己又力所不能及的,最快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合作伙伴。所以,“+”是最容易也是短途徑的解決方式。
這次銀泰董事會主席易主,如果真如坊間猜測,阿里尋找o2o落地的實體門店,這無疑成為快捷省力本的方式。如果阿里從頭建立實體零售體系,在當今的商業速度下,阿里不僅僅是慢了半拍的問題。通過融合,阿里就可輕而易舉地就獲取實體商業資源。
購物中心是“+”做得最好的業態,在購物中心不僅能實現購物,還能休閑娛樂、餐飲零食,甚至打理生活,都可在一個建筑體內完成。
“+”讓消費者看到了了更理想的生活方式,在銀行辦理業務時順便喝一杯咖啡,購物時順便看一場電影,逛書店時順便欣賞一個展覽,這些都讓消費者的體驗更豐富,讓消費者擁有了更美好的生活愿景。
所以,不管怎樣“+”,都要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提高消費者體驗、提升消費者生活質量為根本。
怎樣“+”
“+”在一起的兩個品牌,是兩種理念、兩種方式。融合的前提是,要有相同的氣場、相同的品位,還要有相同的價值觀,這不比談場戀愛容易。兩個以上的品牌或行業疊加在一起,應具有和諧與協調的潛質,不應有突兀之感。在書店“加”了咖啡店會讓人覺得相得益彰,“加”了川菜館,怎么看也覺得別扭。所以,“加”不僅僅是在一起。
加的模式,首先要取得消費者的心理認同,而不應是兩個品牌或業態的一廂情愿,還得問問消費者愿不愿意;其次,加也要有感情基礎,進行充分溝通,雙方的經營價值觀要穩合,如果貿然的加在一起,強扭的瓜也不會甜;最后,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不要總想一方強壓過另一方,兩個大體相當的品牌,沒有人愿意總在一方的陰影之下。
“1+1”真能大于2嗎
要想長久的實現跨界合作,結果一定要雙贏,這是一條不變的真理。任何沒有雙贏的合作,都不是長久的合作。任何合作,都要以盈利為基礎,見不到利潤,也不會長久。
雙方合作要有舍去的勇氣,舍去不必要的既得利益,舍去一些錙銖必較的算計,多一些胸懷和退讓。
要想真正實現“1+1”大于2,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社會是講究合作的社會,零售業經營也向多元化發展。隨著市場環境的復雜多變和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增多,“+”的合作模式將越來越普遍,只有學會融合、學會包容,才能贏得更多的消費者。
柳二白- 該帖于 2015-5-20 9:1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