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優衣庫事件真的是優衣庫策劃的,那不得不說,真的是日本人在做商業方面的領先。是思維模式的領先。在我看來,中國的消費者記憶普遍只有7秒,簡單直接粗暴的營銷恰恰是最對胃口,最有用的。作為消費者要面對的營銷事件太多了,轉眼就會被其他事件吸引眼球。而你所不知道的是,中國消費者的包容程度之高超乎你所想象。或者說是底線之低。三里屯優衣庫會因此門庭冷清,無人問津嗎?會因此商品滯銷,被迫關店嗎?恰恰相反的是,今天有無數人在三里屯優衣庫前合影留念。或許哪一天,三里屯優衣庫發一個聲明說試衣間已經經過了改善,歡迎大家前來檢閱。我想,那又會是一次熱點。
縱觀今天中國的實體零售,大多知道需要變革,也有大多是知道要如何變革的。但是卻沒有人愿意去做第一個。為什么?因為代價太大。根本就不想去改變。為什么歐美可以自營,我們就不可以?不就是買手不專業嗎?但是專業怎么來,是用錢買來的教訓。誰會去買?萬達不會,王府井不會,丹尼斯也不會。所以我們會說中國商業之差。溫水煮青蛙,大家都得過且過。
優衣庫至少站出來了,嘗試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將已經逐步走向電商的消費者又拉了回來,重新走進實體店體驗。但是其他的,像美邦、森馬在干嗎?在等死!最后只會淪為電商品牌。可能大家會說,用此類事件炒作會影響到優衣庫的品牌形象,總有理智的消費者會抵制。但是在中國,理智的消費者絕對是極少數的,而普通大眾消費者的品味卻越來越向市井的,粗俗的靠近。這從一陣又一陣飆高的網絡詞匯就可以看出來:“屌絲,卵用、、、”這些越是不宜啟口的詞,在加上互聯網的背景之后反而越受擁捧。短時間看,優衣庫的品牌形象是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從更長的時間來看,優衣庫在其品牌傳播上絕對是成功的。消費者很寬容也很麻木,風波過去后,大家只會記得優衣庫,也許會在買衣服經過試衣間的時候會心一笑,但也僅此而已。
關于其他品牌借優衣庫事件炒作該不該這個觀點,我認為當然是應該。就我認為,對于優衣庫本身就沒有多大負面影響,對其他品牌就更不會有了。無論是段子手還是品牌自發的熱點炒作,在事件第一時間后的露臉和發聲,消費者只會覺得品牌反應迅速和文案策劃高能。像杜蕾斯此次還未發聲,卻鑒于其以前熱點把握及時以及文案水平而給消費者留下來的深刻印象,巴巴的就被推上了熱搜。是網友對其反感嗎?并不是,而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期待。不要覺得利用這些熱點炒作是拉低了自己的下限,摔碎了自己的節操,而是消費者加重了自己的口味。
對于此次事件,我只能說商業水很黑,還是要喝。對于消費者,只能迎合。
寫于2015-7-16 優衣庫事件有感
- 該帖于 2015-7-16 16:4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