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四大百貨集團的杰作,
豪華大氣的裝修格調(diào),
坐落在全上海最繁華的街區(qū)——南京路步行街。
但這一切,卻無法掩蓋他落寞的景象!
晚上八點左右,本應是商場人流最旺的時刻。但商場內(nèi)稀疏的人流與大門外的人頭攢動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反差。
何以如此?
帶著疑惑與好奇走訪了該店,希望能獲得一些信息,進而繼續(xù)引發(fā)一些思考。
既然是日企,就應該有日企的特色
原本就因為其是一家日企加盟的百貨,因而極其希望能在店中看到更多日本百貨的特色。然而,除了恢宏大氣的裝修格局,似乎并不能真正體會到這是一家有著日本血統(tǒng)的百貨店。偶爾能看到一兩家日貨銷售的專柜。權(quán)且看做是日本元素的引入吧!
之所以強調(diào)其應當具有日本元素,原因很簡單,大家應該還記得春節(jié)期間大批中國游客前往日本橫掃日用品的場景吧?這說明中國人雖然對日本在民族情感上有一定的心結(jié),然而對日本產(chǎn)品卻有著天然的親睞。而門外大街上來來往往諸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他們當中有相當部分的人沒有或不經(jīng)常去日本,那么他們對日貨的消費潛力需要得到激發(fā)。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大丸百貨何以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呢?
千篇一律的傳統(tǒng)百貨標配,注定是無法滿足長期以旅游滿足生活幸福指數(shù)的當下國人的。既然你是日企,那就應該給消費者展示日企的特色。諸君以為呢?
不應拋棄百貨的發(fā)動機
餐飲,是百貨發(fā)動機。這在百貨興起之處就是為大家所公認的,在互聯(lián)網(wǎng)繁榮的今天,餐飲因其無法替代的實體體驗,更加成為為百貨乃至整個商業(yè)綜合體中最重要的人氣帶動因素。反觀大丸百貨的餐飲布局,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餐飲數(shù)量較少,缺少帶動人氣的作用。僅僅在B2有幾家面館與甜品店,以及在6F有兩家料理店。這樣的搭配,顯然是以百貨在帶動餐飲,而非餐飲帶動百貨。守著街上龐大而渴望美食的群體,這簡直是一個大大的浪費。
第二,餐飲的結(jié)構(gòu)搭配與整體定位不匹配。就整個百貨商場的定位應該是在中高端,甚至可以是高端。然而我們看看餐飲的搭配,在B2的餐飲中,除了九丸面就是甜品。并且消費檔次普遍偏低,這顯然與整體百貨的定位格局不符。
第三,精品生鮮與進口商品賣場也是挽救當下傳統(tǒng)百貨的一個方向。就大丸百貨B2層中的小型賣場來看,生鮮占比過重,而進口食品與生活商品比例較小。這也是一個應當調(diào)整的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原因很簡單,此處的顧客群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研究方向:不是電商沖擊,而是消費群體
鑒于前述的分析,筆者斗膽的認為大丸百貨已然面臨著門前冷落的境地,因此對于未來在上海的發(fā)展,需要做出更多的研究。但研究的方向與當下其他百貨的研究方向不同,第一要素不應是電商的沖擊,而是自己真正的消費群。對于大丸百貨而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流量是其不需要擔憂的事情,他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這客觀的人流引入店中。
這部分消費群體大部分是旅游者,來上海的匆匆過客,但同時也是一支巨大的購物群體。應當用經(jīng)營旅游者的營銷思維來重新策劃。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何筆者建議減少賣場中的生鮮占比,那是因為這些旅游者們他需要的是高價值(至少高價位)能帶走、可保存的商品,他們不會即時消費掉一塊從新西蘭進口的高品質(zhì)牛肉。
再比如,借鑒中國游客到韓日旅游購物以及大陸游客到港澳購物的現(xiàn)象,思考如何將這些購買留著此處。
看著零星的人群、空著的店鋪、逼格的裝修。覺得有必要改變了。
- 該帖于 2015-8-10 9:2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