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日,我國商界甚是熱鬧,大新聞不斷、大合作倍出,真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好幾天”!這些爆炸性新聞不僅輪番沖擊著業界及消費者對于合作額度的心理認知,更不斷刷新著新聞熱點的沉沒速度,不到3天時間,京東的43億就淹沒在阿里的283億大潮里了,雖曾經也許反復在胸中預演著“浪奔與浪涌”的壯麗景色,但最后卻無奈的變成了浪花,甚至漣漪……許多人由于奶茶妹妹的緣故,興奮而又戲虐的說著:“東哥已哭暈在洞房�!钡拇_,在如今這個眼球經濟、燒錢吸睛的年代,用43億+結婚卻只換來3天頭條與熱度確實有些貴,菜已備好、料已備足,剛要下鍋熱炒卻發現煤氣被盜的尷尬、憤怒與無奈相信局中各方已然深刻體會。但今天明毅卻不想做什么雪中送炭,更不愿意去火上澆油,只想借機胡言亂語一番,談談我推想的這些新聞背后的故事,若有不當、不妥之處,請莫見怪,權當調侃,以慰這炎炎夏夜與躁動人心……
一、到底是阿里截了京東的胡還是京東卸了阿里的力?
當阿里283億投資蘇寧的新聞一出,各種對于京東與東總的調侃便引爆了朋友圈:有說東哥哭暈在廁所的、有說東哥哭暈在洞房的、還有說東哥哭暈在墻角的……總之就是一個中心主題:東哥在哭,而且是痛哭。但在我看來,是否有這樣的一種可能:
“京東提前收到阿里要花大價錢投資蘇寧的小道消息,知道這消息一經落實必將轟動全國、震動整個商界,老大與老三聯了盟,還讓這老二怎么活?!所以,東哥一跺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趕緊找個有較大影響力的實體合作,一定要搶到阿里前面,明知阿里那邊消息一出則自己這點動靜一定會被淹沒,所以再加上個“抱得美人歸”這種屢試不爽的戲碼,一瞬間霸占各種頭條,使京東風頭大出,且由于其前面43億大手筆的鋪墊稀釋了阿里與蘇寧這一重磅合作的力道,雖然也博得了一片震驚聲,但其實并未超過京東之前43億所產生的效果。此舉深得“冷熱水效應”之精髓,先溫水、后熱水,熱水也不太熱了;先熱水,再更熱一點的水呢?也許這‘更熱的水’就只能呵呵了�!�
這只是我的一種猜測,但我認為這不無可能:因為馬董雖說“雙方只談判了兩個月,兩家大佬見了兩次面……”但這么大的合作、這么高的投資額,阿里決策層不可能不反復推敲、考察與測評,都說了“這世界沒有不透風的墻”,更何況這是在電商界,在線上嘛,可能連墻都沒有,一向緊盯大哥一舉一動的二弟怎能沒得到關于這樁大交易的小道消息呢?這真的有點當年“玄武門之變”的意思了:當老二提前得知老大、老三要聯合起來弄他的時候,先發制人,血洗了玄武門…只是這時移世易、滄海桑田,歷史是否還會重演呢?我們拭目以待。
關于這一推測,我再補充幾個問題,你想想答案,或許能發現點什么:
1、為什么是永輝?(提示:雖說永輝比較知名,但其區域性明顯,知名度有限,幾個經濟、人口大省都未涉足,京東這一大手筆是否略顯急躁與牽強?)
2、除了永輝,京東短時間內還能攀上哪個實體巨頭?(提示:中國商界雖大,但巨頭級實體集團卻屈指可數,除了永輝,你還能想到的那幾家,京東能快速對接上并確立合作的有嗎?)
3、阿里與蘇寧合作消息的對外公布時間是不是早于京東就定好了?(提示:這么大的合作,這么大的投資額,一切的發布工作應該演練許多遍了,包括時間一定是早已定好,可能臨時決定或隨意改期嗎?)
二、電商巨頭一改往日顛覆形象開始集體擁抱實體店反應了什么?
由于這兩樁大合作,我與一位電商朋友就事論事的在群里“唇槍舌劍”了一番,我提了一種“電商巨頭船大難調頭”的說法受到了這位電商朋友較為激烈的質疑,問我“大船怎么調頭了?為何要調頭?”針對這些問題,我的回應如下:
1、調頭是因為方向錯了以及紅利期將盡,所在領域從藍海變成紅海,之前的爆發式增長制造了巨大的泡沫,后期沒有強支撐或新故事則非常危險,所以必須要調頭;
2、縱觀電商的發展歷程與方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它已從開始時的“全力造線上必將取代線下,實體店將死…”的勢變成了如今“擁抱實體、共同發展”了,這是不是也算一種調頭?;
3、今年的雙11若僅憑線上銷售還能有增長嗎?入股實體是不是也是在為雙11的數據做準備,因為這樣的話是不是線下銷售也可以算入其中了?
這也是我的一種推測,但我也認為這很有可能是真的。雖然我沒有拿到準確數據,但通過觀察、分析身邊同事、朋友、家人包括我自己對于電商的購物態度與使用習慣變化發現,線上購物確實已經成為了一種購物選擇,但消費者的購物目的性越來越強(主要是標準品、日用雜貨、生活小件)、黏性越來越弱,包括公司傳達室的每日快遞量都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判斷電商即將迎來或已經迎來拐點了,大潮將退,泡沫將破,不找尋新增長點、講新故事,則真的有些危險了,畢竟都在海外上市,外國投資人可真的非�,F實…
電商的發展是飛速的、爆發性的,但同時這樣的發展也是不太正常與健康的。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電商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完成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實體店幾十年做到的成績,這其中的得與失、罪與罰相信“身在此山中”的人們也許知道,也許已經著手自救,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天龍八部》中那個用“小無相功強練少林七十二絕技的鳩摩智”,雖然表面上很牛X,但遭的罪只有自己知道;又好比風口論的那只被風口吹上天的豬,風口一過,豬的結局會怎樣呢?豬也許之前并不知道,但知道時卻晚了。
我認為電商巨頭們擁抱實體不僅表明了一種開放精神與糾錯主義,更象征著一種避險選擇:巨頭們是否已預感到高增長與紅利期將過,泡沫即將破裂而有意為之呢?畢竟相較而言,實體還是相對穩定與低風險的,且在電商與市場形勢的雙重打擊與擠壓下,泡沫將盡,此時恰恰最適合入場抄底了…
以上是我對近幾日的這兩件商業大事件的胡言亂語,權當異想天開,拋磚引玉吧!若有不當之處,請見諒!期待拍磚,思想的碰撞是進步的源泉嘛!希望交流共進!感謝支持!!
本文首發于聯商網《觀點約架》欄目,作者:吳明毅,微信公眾號:吳話不談(微信號:wuhuabt),個人微信號:mingyi-best,歡迎交流共進!轉發請注明出處!
- 該帖于 2015-8-11 9:4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