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虛構的書信體連載,一起追憶那些走過的零售之路)
爸:
好久沒給您寫信。
這段時間,不停地奔波在各種畢業(yè)招聘現(xiàn)場,我喜歡s市,我想留在這里工作。
最終我拿到了四家公司的offer,權衡之下,卻在兩家猶豫不決,一家是零售公司,一家是制造業(yè)公司,兩家公司在全國均有較高的知名度。
任何一個選擇都會帶來不確定性,任何一個選擇可能都會影響今后的路。20歲出頭的年紀太喜歡把重要掛在嘴邊,仿佛每個選擇都關乎命運。
選擇也同樣帶來煎熬。那些天,我始終猶豫不絕,甚至想拋硬幣吧,正面代表一家,反面代表另一家。
您說過,如果實在拿不定主意就去找一個人談談。別人或許給不了答案,但我可能就此豁然開朗。我去找了導師吳——我的師傅。
“你選擇工作的標準是什么?”師傅一貫是開門見山。
我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可以讓這個答案看似完美,比如是否實現(xiàn)自我價值,是否能讓自我滿足,是否有一個寬容的工作氛圍。但對師傅,我必須要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
薪水,是的,我的標準是薪水。取得較好的薪水是每一個畢業(yè)生的夢想。這家公司開出了近乎相同的薪水,這也是我拿不定主意的原因。
我不得不老實回答:“薪水。”
師傅點了點頭,這個答案并不讓他意外。薪水是衡量一個工作是否有價值的最直觀的標準,這也是我和許多同學選擇一個工作的簡單認識。
“其實不是薪水,是回報。”師傅頓了頓,似乎在看我的反應。“所謂回報,不僅是金錢還包括非金錢”。
“非金錢?”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提法。工作還能帶來非金錢的回報嗎?
“非金錢包括你能從這份工作中得到的經(jīng)驗,包括你的成長,還包括對自我的認同……”師傅說,“你還年輕,如果僅把薪水當作一個標準,會局限于你的眼光,記住金錢不能代表一切,不光是現(xiàn)在,還是未來。”
我似有所悟。
師傅并沒有給我答案。他讓我再去看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他說學經(jīng)濟的學生總要讀懂這本書。
亞當·斯密說的那只看不見的手在哪里呢?我的答案在哪里呢?
用經(jīng)濟學的觀點看,選擇也意味著放棄。選擇零售公司,就要放棄制造業(yè)公司;選擇零售意味著前方有許多秘密等我探險,選擇制造意味著放棄未知。
爸,那些天我總想起中學時讀過的一篇文章,那本是一個平常的故事,不知為什么這時躍上我的心頭。
故事講的是一對同學,她們放學后路過一個糧店,每天都會看到糧店的員工粉頭粉臉,在灰蒙蒙的房間里從早忙到晚,工作的地點就是一間小小的房間。糧店的員工就住在附近,家到單位只有不到十分鐘的路。她們相視一笑,笑容里在表明她們都不想過這樣的生活。中學畢業(yè)后,一人考上了大學,一人輾轉卻到了糧店工作,多年后,她們再次相遇,感慨萬千。
爸爸,我多怕成為多年后在糧店工作的那個人。
這時我已經(jīng)有了答案。
可能您猜到了,我選擇了零售公司,我想看看那只看不見的手如何在市場旋轉和運作。我給師傅打電話,師傅說,祝賀你。
決定的那一刻,無比輕松,身心輕盈,我又一次品嘗到了選擇帶來的痛苦和喜悅。
我留在了s市,成為班里極少數(shù)的留守者。這些天,我不停地送站,送走了相處四年的同學,每一次我都要不爭氣地留下眼淚,帶著這些眼淚也一并送走了學生時光。
爸,我現(xiàn)在正坐在空蕩蕩的宿舍里給您寫信,過幾天我也要離校了,告別我的學校生活。我的行李都已打包,堆在一角,能帶走的愿意帶走的竟然都是書,沒想到在讀大學期間竟然買了這么多書——這也是學生時代帶給我的非現(xiàn)金回報之一吧。
爸,我就要開始一段新的旅程,期待又慌亂,滿足又欠缺,欣喜又悲傷。此時此刻,前方美好明媚又深不可測。
一會兒同學約好去校園轉轉,今天就寫到這里吧。
祝您好夢。
女兒宋玉
- 該帖于 2015/9/16 14:1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