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某知名奢侈品電商平臺尋求與我公司高端百貨合作,謀求雙方進行線上線下的協同合作。
從面上看,該電商平臺具備龐大、優質的線上名品客戶及奢侈品供應商基數,同時線上推廣、銷售、運營維護等技術成熟穩定。區域高檔百貨擁有區域聲譽、品牌保障、實體服務能力及一定的自然客流,從協同性來看,雙方如能攜手,則相互的優勢都能夠得到極大的發揮,鄭和空間巨大。
在談及具體的合作模式時,該平臺提出了各種合作模式,其中一種合作模式是百貨實體店在該電商平臺上開設銷售頻道,通過他們的平臺為實體店引流及分銷,產品拍照、上線乃至物流等涉及電商業務關聯服務流程均由他們代為打理、解決;然后在實體店終端也同等設置電商平臺,由電商平臺自主做線上引流及維修、鑒定等服務。
在電商平臺看來:這種合作模式雙方都無須投資,同時又都給對方帶來一定的市場增值和業務增量,對電商平臺而言,依托實體店的渠道優勢,即可以提升平臺自身公信力,吸納實體店精準的目標客群,又可以增加線上供應面,有百利而無一害,對實體店而言,通過在本平臺上增設線上頻道,可以解決自身自身不具備電商能力的問題,可以解決老顧客線上購買的需求,且可以吸引本地乃至全國其他潛在客群,算是替實體店全面解決了線上的銷售問題!
如果您是實體店談判者,您覺得這合作模式可不可行?是不是一筆好生意?
外一則:買手集合店來襲,實體運營如何防止線上場外交易?
隨著公眾對全國百貨千店一面的深惡痛絕,以及購物中心去百貨化的進一步加劇,買手集合店開始大行其道,這些集合店由于擁有較強的單品自營能力,因此進行線上線下全渠道分銷變的毫不困難,如香港的連卡佛、銀泰的IM(INTIME MORE)等買手集合店,以IM為例,顧客除了可以挑選場內現有的商品外,也可以同時在其網站、APP或門店終端的IPAD上直接下單購買,線上線下支付均可,國內顧客基本可以實現2日之內送貨上門。
除了一、二線城市外,由于三四線城市部分奢侈品深粉的需要,這種名品買手集合店也呈現分銷渠道進一步下沉的趨勢,許多名品集合店開始向三、四線經濟較發達城市的百貨或購物中心內滲透,這種業集合店基于款式導向,品牌組合范圍廣,也能產生一定的按需代購需求,因此仍然擁有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那么問題來了:隨著這種集合店模式的大肆發展,這種店鋪形式勢必開始滲透到各實體店,這類店鋪如果以租賃形式在購物中心內開店也就算了,如果選擇的是以聯營模式在百貨內開店,那百貨商場應該如何杜絕其進行場外交易呢?防止店鋪在線上進行場外交易乃至顧客回家后再交易比防止實體店的場外交易更為困難。
同樣是第一則中所提到的合作模式,在電商平臺看來,通過開通在線上平臺,即可以給實體店引流,又幫忙解決了實體店上線銷售的相關問題,但對實體店而言,且不說現在普遍采取的聯營模式無單品管理能力,就算有單品管理能力,實體店內有限的品牌組合與電商平臺對比,本身就處于弱勢,再與國內其他實體百貨一對比,品牌重疊度高不說,最后很可能又演變成直接的“比價競爭”,線上上增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再看原會員上線消費需求解決問題,本來高端店就需要實體體驗和服務,同時客流也相對較少,上線后把會員往第三方平臺上引——看似為顧客增加線上渠道了,實際上是開放自己的會員資源,怎么算這筆帳都是“把自己賣了,并幫別人把錢數好,然后幫存人家支付寶內”的感覺。
所以,綜上,可預計接下來來自于品牌商戶自身的全渠道銷售模式會越來越普遍,對于習慣以聯營模式經營的商場而言,防止供應商的“線上場外交易”事不宜遲,這種防止不單是面上的勒令杜絕這么簡單,顧客就算沒有在現場(IPAD或手機上)直接下單,但如果關注微信號或APP,同樣能夠“輕易跨過商場監管的壁壘”,把商場的20個扣點讓利給品牌VIP,相信這個空間夠那些顧客或商戶們騰挪的了。
解決路徑的思考:
不管公司目前面臨,或后續即將面臨,這個問題都如同日常的場外交易一樣會存在——就像我們許多同事內部購買商品的時候,如果沒有內部折扣,就會讓導購設法直接場內交易一樣,畢竟,場外交易面上看著只不過像廠家把貨調到其他門店乃至退回廠家總倉庫一樣,有心為之,防不勝防!
筆者認為,解決方案包括短期治標和長期治本二種解決方案,
短期治標的方法包括:
1、設置舉報獎勵,讓員工及顧客積極擔當“朝陽群眾”的角色,本公司某員工曾二次成功獲得數千現金獎勵,轟動一時,引發追隨者無數,令場外交易者草木皆兵,哈哈
2、組織神秘顧客隊伍“釣魚執法”唉,都是不得以為之的說法!不說也罷!!
長期的治本方法:
自設全渠道平臺,在品牌商家單品銷售、支付、物流指令及顧客信息沉淀等均掌握在商場手中(天貓、淘寶等到現在也還在打擊、防止流量被自然分流到品牌商鋪自平臺上呢,所以此乃行業必然規律,可理解)。
1、以神顧形式釣魚執法,有獎
2、
3、自設全渠道平臺,將品牌商品、支付等全部引導
- 該帖于 2015/10/16 11:3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