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沃爾瑪“速購”項目在廣州推出。雖然叫“沃爾瑪app”,但那意思也差不多。
老笑覺得這是個非常接地氣、有前景的項目,跟沃爾瑪發力會員店,嘗試購物中心一樣,都是在當前的零售困境中的有益探索。
首先,它是緩解大賣場客流下降的有效手段。
超市大賣場日漸式微是不爭的事實。前些年,我國零售業態遠沒有現在這般豐富和多元化,大賣場以其品種全、價格低、選擇豐富等特點,一時風光無兩。近幾年,購物中心、便利店爆炸式發展,各種專業店、專賣店早已濫了大街。比可逛性,大賣場不如購物中心、百貨店;比便捷不敵社區超市、便利店;比價格,也不比線上超市有優勢。大賣場的“大”,也突然從過去的優勢變成了如今的短板,城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交通堵成狗,大賣場一逛就得幾個小時,耗時費力,漸漸地遭到冷遇。顧客不愿進店,賣場人氣不足,可能是大賣場遭遇困境的最主要原因。
就像網店生意必須要有流量一樣,足夠數量的顧客到店是大賣場興旺的前提,顧客不愿來,你做得再好也是白搭。沃爾瑪的“速購”能一定程度地解決這一難題,通過手機app下單支付,顧客到店提貨或由大賣場送貨上門,無論哪種方式,都能節省大量時間,特別是米面糧油等大包裝、大重量的商品,更會受到歡迎。
整體而言,沃爾瑪商品的豐富度能滿足人們日常所需,品質比網上超市令人放心,價格也比社區店、便利店有優勢,再送貨上門,兼具電商的便捷,猜想很多人樂于接受。況且,水果、蔬菜、肉類、魚類等鮮活品類,實體店的優勢電商難以企及。188的免運費門檻看似有點高,但在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也不是個事,188塊錢能買啥?有時候它就是一袋米或一瓶油而已。
其次,依托實體店網,成本費用低,不會造成太高的額外負擔。
據說線上超市的成本,很大一塊是在物流上,特別是生鮮、冷凍等,包裝復雜,配送成本高,沒有全程冷鏈不行。但對沃爾瑪“速購”或“app”則不存在此問題,它不需要另建倉庫、配送中心,訂單直接從最近門店的貨架上挑選,配送則由1號店的物流團隊完成,商品包裝由于距離近,也不需要搞得太復雜,很多東西比如保溫箱之類都可以重復使用。
這就不需要沃爾瑪為“速購”或“app”投入太多的額外資源,它基本上是對現有資源的盤活和深度利用,所以這個項目基本不會給門店帶來額外負擔,即使帶來的銷售增量不多,至少它也是一種便捷服務。而從沃爾瑪剛剛在深圳推出半年之久,就同時在廣州、東莞兩地復制,并且將上線單品擴大到2萬個來看,這個app顯然對實體店的生意有推動有幫助。
跟網上超市相比,我覺得這種區域O2O的玩法更接地氣,更有生命力,如果排除各種燒錢補貼,低價值、大重量、非標品多的線上超市人的價格、服務、售后都沒有優勢可言,也沒有太強的競爭力。事實上,除上天貓超市外,其他的都是持續虧損。而跟大潤發飛牛網一步到位相比,沃爾瑪“速購”從一城一地做起逐步擴大覆蓋面無疑更穩健,更有利于避免“燒錢”。
最后,“速購”項目或為沃爾瑪線上渠道整合探路。
目前,沃爾瑪的線上渠道不少,既有深圳的“速購”,也有廣州、東莞的app,還有山姆會員店app和線上平臺1號店,可能也面臨整合的問題。據說山姆會員店已入駐1號店。如果把所有的線上渠道整合到一款app之上,實現全國線下實體店、線上app“一盤棋”,可能更有利于推廣普及,而“速購”項目無疑具有探路者的作用。
沃爾瑪的O2O之路看似簡單,實則很接地氣,據說深圳的“速購”app半年裝機量已突破30萬,值得更多的實體零售企業學習、借鑒。我國不少實體商超企業是區域性企業,在一城一地或某個區域做得強勢的不在少數,對這些區域性龍頭企業來說,以實體店網為依托,走沃爾瑪式的O2O之路,既可有效減少上線觸網的前期投入,避免無休止地燒錢,也可以實實在在引入電商的便捷元素改進服務和體驗,即使這種O2O帶來的銷售增量有限,至少,它也是一種服務的便捷和體驗的優化,可能是線下超市“+互聯網”成本最低、最接地氣的搞法。
- 該帖于 2015/12/21 10:0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