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直疑惑。
習慣用“差異化、切割、聚焦目標市場”來定義營銷及競爭,
力主差異,避免同質競爭。
而同一4A廣告公司出來的同事,卻慣用“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來定義。
我認為營銷就是差異化,他卻認為 “壟斷最賺”。
細一思量:哦,前王后霸, 也可理解為挑戰者與領導者的不同戰略抉擇。
1.
延伸到百貨,連續幾年業績下滑,前幾年可說“看不清形勢”,這二年電商、購物中心該耍的把式基本都耍了,應該算“看清形勢”了,但從結果來看,方向仍不清晰。
市場不斷喊出:O2O、全渠道、單品管理、供應鏈競爭、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百貨購物中心化等轉型模式,然而各種模式都嘗試或了解之后發現許多方向都是“然并卵”——或杯水車薪,或遠水解不了近渴,或壓根就是坑&陷阱。。。
其實,復雜問題簡單化可發現,沒那么復雜,我們要的只是:經過調整,“具盈利能力、可持續運營,且有成長空間”。
參考這些標準,在城市化、城鎮化、鼓勵消費的背景下,目前風口在“互聯網便捷化”+“實體復合體驗化”,前者作為信息手段暫且不表,后者的典型載體就是購物中心或(社區、商務)綜合體。
既然購物中心或(社區、商務)綜合體是零售實體的風口及發展趨勢,那百貨業態的未來出路其實只有二條:要么橫向轉型,自己做購物中心、綜合體平臺;要么縱向轉型,將自身模式進行轉變,調整為能和購物中心共生共存地零售業態。
2.
從當前轉型實踐來看,多數百貨向購物中心、綜合體平臺轉型,這也能理解:做慣了平臺,向購物中心轉型只要增加餐飲、影院、KTV等配套業態即可,特別是原本地處市中心,經營面積又在6萬平方米以上的百貨,由于有騰挪空間,向復合轉型具先天優勢。
但相對新項目的大規模、合理的動線、格局及豐富度而言,傳統百貨轉型并無優勢,因此大量老百貨都嘗試自主開發經營新購物中心項目予以應對。
然而,由于商業地產開發及資本運作環節的薄弱,這種轉型路徑的持續性和成長空間也較為有限,除萬達、中糧、華潤、恒隆等大咖外,多數傳統企業仍然只能在區域市場玩,想象空間十分有限。
商業地產開發需要沉淀巨額資金,重資產、長周期決定了該路徑一定是周期長、見效慢且成增長緩慢的。
有沒有哪條路徑具備上述所言的“可盈利+可持續+具成長空間”的?
3.
人在坦途跟隨國內多家智囊機構服務過國內大量百貨、購物中心零售企業。
全國型、區域型,國企、央企、民企,單業態、多業態不一而足,各自的市場地位及經營戰略各不相同,除了上述幾家打通“可復制業務模式+資本運作”的企業以外,多數企業盈利性及持續性略可,但成長性空間不明!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但商業模式就那幾種,如果無獨特、不可復制的核心資源或優勢(如資本、自有品牌等),簡單的商業模式很容易被其他區域的同行模仿,基本不具備全國擴張的機會和可能性。
但從觀察來看,并非沒有企業具備全國連鎖的模式和機會(當然,這些模式絕不是目前傳統百貨大而全模式,購物中心去百貨化趨勢太明顯了),而是需要傳統百貨將現有模式“化整為零”,根據不同購物中心項目的不同需要,分別給予一些“定制化”的零售業態。
我們可以表述為“專業賣場”、“品類店”或叫“主題集合店”,但與原來的家電、數碼賣場而言,他們的產品齊全度(或叫SKU數量)又不用那么多,只要把暢銷款及基本款聚齊即可。
這種業態或零售模式,即可以按品類進行劃分,如藥妝類、體育用品類、家居內衣類、男士用品類等等。
也可以按檔次進行劃分:如奢侈品集合店、進口(跨境)商品集合店、潮流百貨店(如三福百貨、旺眾百貨等)、折扣店(如上品折扣)等。
由于具備和購物中心共生共榮的原因,在購物中心競爭加劇,商戶資源供不應求的背景下,這些業態仍具備很強的可持續性及巨大的成長空間。
案例?
4.
年前,樂城超市將公司旗下的超市各品類“化整為零”,嘗試以“變形金剛式”的品類組合模式進行經營。
如食品、日化、生鮮、食品等各門類,集合在一個項目里面,可以以整體“大賣場”形式聯合對外經營,將單品類拆開,又可以結合不同購物中心項目、不同商圈、項目、立地,獨立開“專業品類店”。
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原來大賣場要求品類大而全,經營面積足夠大的要求,轉而結合大量“長尾需求”、“細分市場的需求”,徹底解決企業的可持續經營問題及發展空間問題。
5.
無獨有偶,除樂城外,湖北仙桃富迪實業的“高柔性”商業模式也同樣值得同行學習!
作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示范企業,由于主要市場集中在縣鎮一級,大量品牌分銷網絡輻射不到,因此在發展初期,主要靠自采自營為主,倒逼企業實行具“富迪特色”的經營模式。
與樂城類似,從經營業態來看,富迪的經營業態更廣:購物中心、百貨、超市、便利店、家電、醫藥、箱包皮具賣場、孕嬰童、藥妝、珠寶首飾等等。。。
除百貨門類的專業賣場外,還擁有光頭仔罐頭等食品廠及自有品牌,這些品牌除了供應自身超市渠道外,還在全國各地的商超內分銷。
而集團旗下的專業賣場,集結在一起,就是一家百貨或大賣場的組合,拆開了這些業態又可以獨立出去連鎖發展。這種由集團品牌為各子業態相互背書的做法,在漢中平原一帶大放異彩。
6.
對這種模式的優點及成長空間想象,我們可以這樣進行預測,即:
現有連鎖渠道作為企業自有品牌、品類集合店的“孵化器”,一旦某個品類品牌發展成熟,即可獨立推向市場,進行全國乃至全球化連鎖擴張,且具備線上線下融合經營的能力。
如目前銀泰嘗試的“西選、IM”等自有品類品牌集合店。
日本伊勢丹、西武百貨等旗下的自有品類品牌集合店。
福建中閩百匯集團旗下的百貨、超市及自有品牌等。
還是那句話:與人競爭不如與人合作,要想在新環境下與購物中心、電商等共舞,獲取持續穩定的增長,企業就必須對自身商業模式進行顛覆與重構,通過提升企業自身的“運營柔性”來謀求新的“產業位勢”。
畢竟,我們都應該知道,猛虎和獅子雖然都能稱霸森林,但那畢竟只是少數,從歷史長期來看,那些海量的食人蟻,才是叢林內的真正贏家!!
備注:除后三張圖外,其他圖片均來自網絡
- 該帖于 2015/12/28 11:3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