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在2015年是非比尋常的一年,在失望中堅強,在倔強中尋找突破和自我救贖!作為零售業的“百貨人”,身在其中,感觸頗深,一言難盡。
非比尋常的失望與唱衰聲,痛定思痛。
萬達集團作為商業地產的龍頭企業,其商業足跡遍布全國,萬達廣場百家有余,跟隨萬達廣場的主力店萬達百貨目前數量亦達百家之多。但是,萬達百貨畢竟是萬達的支柱產業之一,畢竟已經經歷了三代的門店更新。今年3月份開始,“萬達百貨關閉及調整45家門店”的消息見諸各大商業媒體,這無疑給萬達百貨失望的開局。緊跟其后的是國外百貨業的蕭條閉店之音,瑪莎百貨關店、巴黎春天百貨關店......一時間百貨業一片唱衰聲。身在其中的百貨人也難逃此劫,部門消減,裁員編制,跳槽,創業,另謀出路。人們不禁要問:百貨,你是怎么了?曾經的風華正茂哪去了?曾經的人山人海紅旗招展活動客流哪去了?曾經的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開業活動哪去了?讓我們痛定思痛,百貨業緣何淪落這般。一個致命的因素是毛利額的降低,使得業績虧損,難能支撐經濟命脈。造成毛利額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零售百貨傳統的“二房東”經營模式,租賃物業,坐享其成。當物業租金上漲時,百貨業難以支撐高額物業租金便“倒逼”品牌商,使得惡性循壞。租賃物業的另一個制約百貨業的原因是,物業陳舊,常年的修理成本加重。在商業形式增速放緩情況下,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的經營模式必將被日趨競爭的環境淘汰,正所謂“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當你不去謀求發展積極轉型的時候,必將會迎來一記拳頭將自己斃命。
第二,價格渠道重疊,價格調高。扣點經營模式,轉嫁給品牌方,使得品牌方增加品牌單價,使得顧客對高價的商品望塵莫及。供不應求的商業時代已經過去,供大于求的商業杠桿起到明顯的反作用。這樣,使得各大商家把“促銷活動”當成利劍,活動五花八門,力度史無前例的的噱頭,但是“叫好不叫賣”,使得顧客對活動開始疲軟,活動吸引力降低,門店開始變得冷清。再者,商業活動各式各樣不惜成本的投入,實際成效甚微。真正取悅于顧客的不僅僅只有“吆喝”,更應該在價格經濟杠桿上去研究,在商品本身上去做文章。
第三,顧客消費理念趨于理性化,沖動型消費不再成為主流,可選擇性增加。在物質緊缺的年代,感性消費和沖動型消費非常普遍,商品選擇性單一,使得商家門庭若市,人頭攢動。但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滿足人們的日益消費品琳瑯滿目,可選擇性增加,理性化消費增強。“貨比三家”,比較的就是價格、質量、款式、便利。現在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多元化,“眾口難調”始終存在。如果單憑自身單一的經營理念和方式,不抓住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那么盈利模式只會微乎其微。
第四,消費開始多渠道化,售賣方式開始多元化。以前買東西只能去商場,甚至去十里八村的集市上。現在,商場就在自家門口,甚至,足不出戶,動動指尖就能買的隨心所欲。客群分散,購物渠道多元。消費渠道多元化,最直接的效應就是“顧客群體的打亂和分散”。很少會有一窩蜂的顧客去進某家商場購物,很少會有長長排隊買東西的場景出現了,這樣客流量降低,直接導致進店率下降,從而提袋率下降。
第五,“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流于口頭,“服務管理”不切合實際,不能執行落地。在百貨商業的調研中,顧客服務中心成為了“客訴投訴中心”,總是對商品質量、商品價格、營業員素質及服務態度的投訴,甚至曾出現營業員與顧客發生手腳暴力事件。試想,這樣的購物環境和服務管理理念怎能留住顧客。曾經去過一些商場,客戶服務中心成了擺設,沒有“服務理念”可言。
第六,百貨經營存在流于形式,品牌同質化、業態同質化形象嚴重,沒有強大的品牌主心骨作為支撐。百貨業只所以在今年大規模的關店潮出現,其中必有“短板”存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好形勢”過去之后,迎面到了“行業寒冬時”,由于沒有準備好足夠的保暖御寒的糧草,在這個時候必將后患無窮!其實,在這么多年的經營中,百貨存在大量跟風和浮夸風,甚至大躍進的現狀。沒有做好前期市場調研和顧客偏好研究,項目沒有做好充分市場準備就匆匆“上馬”。其實,中國的商業地產一直在畸形中發展,而且根基不穩,專業人才不足。因此,帶到市面上的百貨幾乎“千店一面,形同一家”。
反思之后,不能自怨自艾,相反,應該尋求新出路,在失望中堅強,在倔強中自我救贖!百貨人沒有作繭自縛,故步自封,一意孤行,在非比尋常的2015年,百貨業逆襲大戰烽火四起,狼煙一片,在商戰中殺出重圍,找到一條新出路。臥薪嘗膽,破繭成蝶。
首先,百貨業態創新,破除同質化。今年,餐飲進駐百貨,食全食美,簡餐、輕飲、快餐、主題餐廳......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飲食需求。當顧客逛街休息之余,可以去百貨商場點餐、聚餐,不失一種飲食的快樂。其次,兒童業態潛力爆發,開始“童”領天下。兒童業態這個剛近兩年才被看好是潛力業態,在15年開始發力。兒童娛樂、兒童益智游戲、兒童教育培訓蔚然興起,帶來了客流的增加。還有,海洋館、真冰場也成了百貨熾手可熱的香餑餑。
其次,經營形式創新,突破常規落位。集合店成為新寵,集合店的優勢不必待言,其多樣化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甚至產品線的延伸,增加人們的連帶消費,在一家集合店就足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所有關聯性商品,何樂而不為。集合店的形式也是多元化,比如多品牌集合店、多業態集合店、生活方式類集合店等等。承租能力強,品牌豐富度高,集聚客流強,成為“新寵”實至名歸。
第三,“跨界復合多元化”成為新亮點。“跨界”也可以被列為2015年的商業代名詞之一,從單一經營的業務,發展成為多元經營。跨界店的出現,是建立在滿足顧客消費需求的基礎上的,不能盲目跨界。無論品牌方還是項目方,對于跨界情有獨鐘。比如,衣戀英倫生活館,從零售服飾跨向了簡餐咖啡。蘇州誠品生活,從經營書籍開始經營各式各樣的衍生產品。不能說這是不顧正業,更確切的講這是滿足大宗需求,更加有針對性的的順應消費需求。
第四、新品牌層出不窮,新開業商場不斷涌現。據統計,2015年新銳品牌異軍突起,銷售額領航各大商場前茅,該類品牌在滿足顧客基本消費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特色化和趣味性,帶給顧客另一番別樣的購物樂趣。在新開業的商場中,上海大丸百貨、鄭州丹尼斯大衛城泛百貨化經營可謂是高逼格,突破傳統經營方式,在項目結構上、項目體驗和項目形式上別出心裁,看得出用心良苦。
縱觀即將過去的2015年,可以稱作是“商業轉型年”。經過商業發展的時間軌跡,零售百貨已經進入了“深水期”,必須順應商業大潮的發展,積極尋求轉型之道。一味地關店撤柜只是一種消極的商業迎戰姿態,應該結合實際,去尋求積極有效的轉型之路。任何一個商業項目大都不能稱作“神話和奇跡”,更不能看做“標桿”可言。唯有以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要么去順應消費者需求,要么去創造消費者需求,這樣的項目才能贏得市場,才能接受市場的檢驗。“不跟風,不效仿,不復制”的經營之道才是商業環境應該有的,也只有這樣的商業才能基業長青。冷靜的思考與總結,是為了下一步走的更穩健,步子走的更踏實。在日趨競爭激烈的商戰中,容不得犯錯誤,因此,只有保持清晰的商業頭腦,積極的商業思維,找到自身的主心骨,才能屹立于商業之巔。
最后,分別以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軍和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的語錄結尾。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軍:“傳統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在哪里?每個企業肯定有自己的認識。我認為,新實業、新農村、新生態幾方面會有更大的發展。”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如果有風口,不一定出現在互聯網領域,很可能出現在傳統領域,因為問題最多的行業也將是機會最多的行業。”有著百年發展史的百貨業,不會消失,只會精益求精,沖破桎梏,迎來美好的百貨春天!
- 該帖于 2015/12/24 9:4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