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開始,我們終于看到在前兩年對于線上蠢蠢欲動的實體商業們,開始大步邁了起來。同時也看到了那些曾經只是實體商業配角的互聯網電商,向實體商業們伸出了觸角。幾年前還覺得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線下和線上,在2015年中,漸漸模糊了界限。
所以我們看到大悅城開始提出智慧商場3.0的概念,貓酷服務的商場和購物中心突破170家,喵街和飛凡不約而同的搭起自己的平臺補貼商場,銀泰不知不覺就把自己改姓了阿里,還有微信中數不清的商場服務號和訂閱號,以及逢年過節就開始沒有底線補貼商家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商場和購物中心們,今年提的問題終于變成了“還有誰沒做O2O?”。
當然,在跟風中,也有不少人開始思考問題:怎樣才能把一個幾乎被別人抄爛的應用功能,做的與眾不同、印象深刻?怎樣才能將一個原本日均客流5萬的商場,再造一個日均流量5萬的平臺?怎樣才能建立自己的大數據,而不是讓互聯網大戶三下五除二把自己多年的老底給掀開?這些問題,化成眾多關鍵詞,天天縈繞在我們眼前:技術、互聯網、運營、預算、數據......每一項都是一個陌生又新鮮的領域。
盡管我們看到了很多新鮮的嘗試,但是真正給人留下印象的真不多,天津大悅城的良食局算一個。不過,在實體商業中,我們很難發現一個現象級的應用出現,就像微信在即時通訊領域、支付寶在移動支付領域、攜程在旅游出行領域中。在應用寶中,喵街的下載量是22萬次,飛凡的下載量是40萬次,這兩個平臺級的應用,與其他動輒千萬級的下載量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是因為技術力量不夠強大嗎?是因為產品設計不夠人性嗎?是因為推廣力度沒有達到嗎?也許,只是用戶的一句:對我好像沒什么吸引力嘛。我們試問一下各位已經開始著手O2O的大佬們:你們真的站在用戶的角度了嗎?市場上永遠不缺畫大餅、拋概念的大忽悠,云里霧里聽他們講完,心里卻還是打了一個問號:這東西有啥用?
或許從一開始,大佬們就沒有把C端的用戶放在第一位,大佬們看重的是B端的數據,那些原本沉寂在商場、商家后面的銷售數據、會員數據,這才是驅動他們和實體間不斷秀恩愛的動力。而那些想的太明白的實體們,一邊拒絕大佬們的殷勤,一邊又自己嘗試觸網,不管是在自己的努力下,還是在第三方的幫助下,各路英雄已經開始新的一輪線上線下的嘗試。
不過有一點讓人感覺十分欣慰,就是大家終于開始變化了,這也許就是實體商業前進的動力。
- 該帖于 2015/12/31 10:1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