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布力企業家論壇上,劉強東建議傳統企業砍掉自己的電商部門,專注產品,招致反對聲浪,蘇寧云商副董事長孫為民斥之“地主思維”。
實體零售企業上線觸網已近十年,盡管尚無特別成功的案例,但早前那種“大投大虧、小投小虧”的局面正在扭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特別是跨境電商的興起,讓實體零售慢慢地找到了感覺,找到了方向。
此前實體零售對電商的探索嘗試為什么不成功?馬云可謂一語中的“電商不是一個零售渠道,不是一個銷售方式,而是一個思想觀念的進步”。而早前,實體零售的電商更多的只是實體店的一個補充,基本上是“兩張皮”,二者雖在同一個屋檐下,卻交集甚少,各自為政,差不多“為電商而電商”。
步步高探索電商很早,但前些年的探索難言成功,直到上馬跨境電商,才逐漸做出了規模、聲勢。去年9月的年中大促,云猴網全球購訂單數突破16萬單,王填帶領團隊大跳“扇子舞”。銀泰商業的“西選超市”開業后也持續火爆,據說月銷2000萬以上,年銷相當于一個中等百貨店規模。而天狗網、飛牛網、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也都先后布局跨境電商,基本上有點實力和名氣的零售企業都沒有缺席。
老笑所在的公司也于去年開通了跨境電商,雖然規模尚不能跟步步高、銀泰比,但增速迅猛,勢頭良好,短短半年就實現了盈利。實體零售的電商能夠自己“造血”,應該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為什么跨境電商業務能扭轉實體零售電商虧損的局面?它對零售企業轉型有哪些啟示和借鑒意義?據我觀察思考,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優選商品。
跨境電商不是簡單地將原有的進口商品上線、降價,也不是單純的紙尿褲、嬰幼兒奶粉等少數幾個“爆品”,而是一個重新尋找、挖掘資源的過程。除了日本的紙尿褲、歐洲的奶粉等眾所周知的爆品外,韓國的化妝品、澳洲的保健品、日本的藥妝、生活百貨等也都十分搶手,基本上每個國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東西,都很受青睞。
當前,供給側改革大熱,對零售領域來說,這種改革可能就是提供適銷對路的商品和服務,消費疲軟并非真的沒有需求,而是供應跟需求之間的脫節、錯位。所謂的“去百貨化”、“去零售化”可能都是偽命題,好的商品本身也是消費體驗的重要來源,即使是購物中心、城市綜合體,也不可能完全“去零售化”,發現、引進好的商品,并形成制度、流程、機制,應該是零售業轉型的一項重要內容。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人熱衷于“出境購”,每年境外消費逾萬億。造成消費大量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內百貨企業受制于聯營模式,對商品的掌控力極弱,基本上是供應商給什么就賣什么,自主經營能力嚴重缺失,而跨境電商較好地解決了這一痛點,也一定程度地抑制了消費外流的快速擴大。
所以,我覺得第一個啟示就是,與其跟風叫囂“去百貨化”,不如踏踏實實地推進直采自營,發展自有品牌,實質性介入聯營,循序漸進地提升經營能力,這也是回歸零售本質的題中之義。
第二,高性價比。
據我觀察,跨境電商商品的售價,整體上比傳統進口商品優惠30-60%。受此影響,一些傳統的進口商品供應商紛紛調低售價,向跨境電商價格靠攏,但相關的貿易條款并未改變。也就是說,過去進口商品的昂貴,只是有利于供應商而無益于零售企業。
消費變局之下,“二元消費”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是追求品質、個性消費,二是注重優質、低價的消費。當然這種消費劃分也不是絕對的,今天的屌絲明天有可能是中產,現在關注價格的年輕人未來也可能更注重品質。不管是“中產消費”還是“屌絲消費”,高性價都是必然要求,“出境購”長熱不衰固然有品質的追求,但國外售價低可能也是重要引力,近幾年奢侈品滯銷、輕奢、快時尚受追捧,低價無疑是重要因素。
跨境電商之所以價格大幅低于傳統進口產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走過去層層代理的老路,境外直采或保稅倉供貨,環節較少。這對于實體零售企業也有啟示借鑒意義,實體零售目前的價格體系是難以持續的:一是電商大打“低價牌”,對零售業構成了現實的競爭壓力;二是國外同類消費品價格普遍低于國內,隨著開放的深化、自貿協定締約國增多,價格“與國際接軌”是必然趨勢;三是從消費層面來看,人們的消費行為越來越理性,比價越來越方便,節儉消費越來越盛行,“人傻錢多”、不問價格的畢竟很少。
因此,實體零售要加快對接種植、養殖基地、生產車間,擴大自采也好,發展自有也好,總之是要簡化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商品價格。當然說說容易,打造低成本、高效率供應鏈做起來很難,但再難也是方向、趨勢,不都說優勢不敵趨勢么?
第三,雙線融合。
實體零售的跨境電商受到歡迎,雙線融合、雙線同價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有些線下店的體驗店不夠好,但畢竟能夠觸摸、試用、感受,畢竟線上線下“一盤棋”,畢竟支持現場提貨、配送到家、7×24小時服務,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更便捷的消費。
實體零售的電商做來做去難以成功,一是往往將其定位為實體店的補充、附屬,二是沒有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線上線下并未真正打通融合,O2O也好,全渠道也好,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深層次的原因可能還是經營能力的缺失,沒有或者缺少自己的商品。而跨境電商從經營模式上講實質是直采自營和深度自營,擁有較強的商品控制力,擁有價格的話語權,自主經營能力越強,O2O、全渠道的作用和價值就會更加突出。
當然,雙線融合還應包括實體店的智能化、在手機端的可視化,以及線上線下場景的快速切換、服務的快速響應、精準化、便捷化,營銷的聯動、互動等等,內容非常豐富,是一篇很大的文章。但雙線打通、雙線同價是基礎,具備了這一基礎,才能消除價格的“二元壁壘”或線上線下錯位經營的局面。而同款同價是建立在強大的自主經營能力基礎之上,擁有的獨有資源、特色商品越多,發現和引進新特商品、優勢商品的速度越快,對商品和價格的把控能力越強,成功的可能性就更高。
第四,數據利用。
跨境電商由于有強大的信息平臺支撐,可以輕易地獲取線上線下交易數據、顧客行為數據,能很好地將二者關聯起來,非常方便地進行各種分析,了解和發現顧客的需求、痛點、槽點,有益于商品、價格、服務的適應性調整。
而實體店雖有銷售數據、會員數據、進銷存數據,但彼此之間往往是割裂的、孤立的,店里來的都是誰,來自哪里,與上次來店之間間隔了多長時間,每次來店關注過、購買過哪些商品,顧客有哪些期望、需求等等,都很難準確、及時地停獲取、分析,經營的調整、營銷企劃、服務優化升級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撐,很多時候都是憑經驗、任感覺辦事,自然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數據的獲取、分析、利用方面,與電商差距太大,有些百貨店甚至連哪些單品暢銷、滯銷都不知道。
堅持消費需求導向、以消費者為中心差不多是業界共識,但對實體店來說,喊喊口號、理念很容易,做起來很難,顧客有哪些需求,最迫切的期望是什么等等,首先就不知道,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你的雷達根本發現不了“敵機”,又怎么能奢望一發命中將其打下來?
雖然實體店也可以通過面對面溝通、問卷調查等傳統方式發現和獲取顧客需求,但太慢、時間成本太高、獲得信息太零碎,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加強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速互聯網+布局,加快向“適時性”、“透明化”企業轉變。國美、蘇寧的轉型,很重要的一塊就是信息化,“耳聰目明”才能看得更清、走得更遠,這也是跨境電商對實體零售的重要啟示之一。
近來,風傳跨境電商新政將于4月8日起實施,主要是以新稅制取代行郵稅,各種解讀非常多。跨境電商自此有望從探索試水邁向規范化發展,其吸引消費回流的作用、對實體零售轉型的參考借鑒價值也會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