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步步緊逼之下,實體商業已進入主題化、特色化的體驗經濟時代。以往百貨、超市、電影院是購物中心的三大件,現如今咖啡館+百貨、零食店+服飾等各種新模式在購物中心百花齊放。
一時間,全國各大商場內原創設計師品牌以及生活類、文化創意類產品蜂擁而入,其中以方所、誠品書店、西西弗書店、言幾又等為代表的主題集合書店在商業地產界掀起了一場文化空間的熱潮,這類產品強大的文化體驗性是電商無法撼動的,對年輕白領階層有很強的吸引力。
在消費市場更為成熟的日韓、歐美等國家,這種文化集合店已非常普遍,甚至會占據購物中心一半的比例,這種業態儼然已經成為吸引客源的主力店鋪。而在中國,這股勢頭也在各大城市蔓延,招攬這樣的人氣大咖進場已經成為了購物中心招商人員第一目標。
文化創意商業包括文化創意零售、特色餐飲、劇院式商業空間、展覽空間等多種模式,他們將文化創意與商業結合在一起,打造一種獨特的商業體驗空間。對于文化創意零售商店而言,不同于常規的服裝、家居、生活用品等零售類商品,文化創意零售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類的產品形式。
這種商品有情懷、重設計、高品質,并且能植入本地文化,具備獨特的產品造型形式,可愛、可人、實用,有匠心精神,因此將得到市場熱捧。
以臺灣為例 窺探文創商業八大模式
臺灣是東南亞地區文化主題產業最為發達的地區。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臺灣的地方傳統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已每況愈下。為了發揮臺灣有限資源的最大效益,振興經濟,2002年5月31日,臺灣省“行政院”開始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列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的子計劃。該計劃目標為立足臺灣,開拓大陸市場,進軍國際,使臺灣成為亞太文創產業匯流中心。
至此之后,經過多年積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培育了眾多知名品牌。目前,臺灣文創商業涵蓋藝術表演、跨界美食、生活美學零售、主題咖啡館、復合書店、動漫卡通、文創產業園、特色民宿等多個品類。
藝術表演—將傳統人文藝術融入現代時尚
文化的最高形式是藝術。大眾生活還需要藝術點綴,臺灣的文創藝術市場十分發達。例如陳美娥《漢唐樂府》、林懷民的《云門舞集》、白先勇的《牡丹亭》。
跨界美食—締造真正生活家
從李安著名電影《飲食男女》,再到臺北著名的士林夜市,臺灣每一個特色餐飲店鋪都能構成客流發動機和引爆點。臺灣對餐飲的理解已經上升到工藝美學層面,即講究美食的營養口味,又講究美食空間的儀式感塑造。例如,充滿東方禪韻的園林餐廳的食養山房。
生活美學零售—創客大本營
崇尚“生活美學”,進行“臺灣生活工藝運動”,是臺灣重新塑造新零售業的根本動機。提倡親力親為、全心投入的工作精神與生活態度,以及注重每個環節的過程,追求盡善盡美的境界,從“人心”開始革命,是創客的搖籃。例如,琉璃工房。
主題咖啡館—都市青年心靈棲息地
在一個有書店、咖啡、精品美食的咖啡館里體驗現代時尚生活的樂趣,會客訪友,孕育出精致脫俗的咖啡館文化。咖啡館已是臺灣文創商業里最普遍、也最有吸引力的業態之一。咖啡館在臺灣,與其說是一個休閑平臺,更不如說是青年群體的心靈棲息地。例如,穿越九千公里交給你、Moooon River Cafe & Books、Gabee.等。
卡通動漫—與場所營造結合,勵志走心
卡通、動漫也是臺灣文創里最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去到臺灣會欣喜地發現,這里與大陸最大的不同就是各個商業角落里流淌的動漫基因。卡通動漫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當看到吉米式勵志、有情懷、充滿人生感悟的動漫作品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那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油然而生,從而為臺灣社會平添了濃濃的人情味。例如,以饅頭為原型制造出的動漫人物——饅頭家族。
誠品書店—臺灣一代文創人的領頭羊
誠品書店之于臺灣,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代表。這個堅守20年才逐步做強的品牌,背后的本質是堅守人文理想的情懷。如今以書店為核心的全新一代文創商業購物中心已經成為內地頻繁效仿的經典模式。
特色農業及民宿—奉行“小而美”的經營哲學
精品農業是臺灣具備世界水平的產業門類,最具創意的是將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有效結合,發動民眾創新的力量,將農場改造成家庭親子旅游目的地,從而形成疊加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創孵化器
以松山文創園為代表的特色園區,集合了臺灣多種文創業態為一體,成為臺灣目前最重要的文創孵化器。項目由衰敗的廠房經過騰籠換鳥式的改造,搭建成新型文創產業園,成為臺灣文創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
從誠品、言幾又、西西弗看文化主題商業的做法
仔細觀察當前大量經營較好的項目,將分析的著眼點落腳到一個個店鋪單元身上,就可以得到一個很明顯的趨勢特征: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商業業態開始與文化創意元素跨界混搭,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層次的購物體驗。
目前類似不少案例已獲得市場認可,比如傳統書店看似毫無生機,但采取復合經營模式的誠品書店、方所書店、西西弗書店、言幾又等新型書店模式卻給了市場以驚喜,其集合了書店、咖啡、展覽、服飾零售及美學生活等多種模式于一身,具備社交化、分散盈利點等跨界經營特征,讓市場為之驚喜。故此,墨砌建筑會以上述文化集合書店為例來剖析這類文化主題商業的做法。
持續升級:聯合關聯業態進一步延伸
一個新興品牌的成長需要經過一段痛苦而漫長的時間磨礪,文化性的集合品牌由于特殊的屬性更需要下盡一番功夫。就拿“言幾又”來說,2006年成立于四川的成都,當時就是一家面積只有一百多平方米的民營實體書店,經過了十個年頭的三次迭代升級,已經成長成為一家文化屬性極強的文化集合書店。
言幾又最早扎根各種中高端的社區,把社區作為快速消費品,便捷高效傳播到消費者的身邊。對于這種文化業態來說,不是剛需業態,顧客需要進行簡單的篩選和過濾,才能形成有效客流。因此,從2010年開始,言幾又便開始了多次升級創新。
眾所周知,傳統單純的零售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開始結合一些高附加值的板塊,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這樣的業態很多,當然,作為一家書店必須要找到與之相關聯的業態,那就是文具。運營一段時間后,幾個主創人員發現,即便文具的形式很多,但仍然不能帶來更多的消費,于是又加入了咖啡館。跟其他業態不同,咖啡館可以營造一個閱讀環境,附帶其他飲品作為整個業態盈利的補充,至此,言幾又從單一業態變成復合型的零售業態。
通過此次升級后,業態結構基本上滿足了顧客群體對文化消費的需求,但是幾個不同的業態融合在一起仍缺少核心,只有有了核心才有更大的延展空間。幾個主創人經過不斷提煉篩選后,毅然以書籍作為言幾又的核心,因為書籍本身就是知識和文化的載體。在此基礎之上又集合了生活類業態,包括文創、設計、藝術、設計家居、飾品配飾等,增加了休閑、互動板塊,最終形成了“言幾又”文化和生活一體的體系。
當然,除了增加店內的關聯業態外,定期舉辦線下活動也是各大文化集合店的延伸產品。例如,西西弗書店常常會舉辦簽售會、讀書會、講座分享和生活交流會,參加活動的書友還可以在一起交流某個作家的作品或某個主題。而在先鋒書店的主廳中央的大廳,白先勇、資中筠、陳丹青、梁文道、賈樟柯、白巖松等都曾到這里做客。先鋒書店每年都有近百場文化沙龍活動,幾乎每周都有兩三場。這些名人見面會,已成為先鋒書店的金字招牌。
那一刻,在書友眼中的不光是書店,而是交友、交流的空間。
文化為靈魂:做文化衍生品 為品牌“造血”
在物質發達的當下,對消費需求而言,已經到達了“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階段。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自我實現需要”,所以現代人愿意將人群屬性標簽化,應運而生的便是“文藝青年”、“小資”、“土豪”等。無論是商品還是場所都會迎合這種需求,給予人群標簽的心理暗示。作為“文創”商業就有著易制造標簽屬性,與目標客群在“價值觀”上形成共鳴。
吳清友曾說過,“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臺灣誠品書店的華麗轉身,將單一的書店轉化為業態復合的“誠品生活”,從此“誠品”不再是售賣圖書的書店品牌,而成為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標簽。無獨有偶,例外服裝品牌又創造了“方所”,他們給自己的定義是:“方所是一群懂生活的人喜歡聚集的場所,要為懂得文化創意生活的所有人提供中國未來可能的美學生活方式。”方所在廣州太古匯的店,兩年就實現了盈利。
此外,在以文化為靈魂的基礎上,一部分書店也衍生出了不同業態、不同品牌。這不僅提高書店“造血”功能,還拓展書店文化長遠發展空間。
西西弗書店從1993年誕生至今,已長成一棵支系繁密的大樹——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擁有Park書店、矢量咖啡、“不二生活”創意空間、“7&12閱聽課”兒童閱讀體驗空間、推石文化和《唏噓》雜志六個子品牌。即便如此,西西弗分支子品牌的形成,也并不代表西西弗也走向了跨界的道路。西西弗始終以文化領域為主,而這些子品牌是文化衍生品,包括創立矢量咖啡是為了建造舒適的閱讀環境。西西弗未來不僅會在出版領域和設計領域里有所展示,還會深入社區舉辦書展。這與跨界不同領域的品牌不同,西西弗把“文化”刻在了根里。
另外,誠品書店既成為了當地文化地標,也是許許多多書店爭相模仿學習的“精神標桿”,但這次,它不再僅僅是賣書、賣咖啡、賣生活家居用品,而是開起了酒店。“誠品行旅”自2014年 12 月開始試營業,2015年正式開業。但事實上,誠品集團醞釀這家酒店卻花了整整 10 年的時間。它不單單是一座旅館,通過與閱讀、藝術、文化、生活的結合,吳清友期望將其打造成一處體現臺灣人文之美、迎向國際文創風華,靜心感受在地生活,延伸無限美好想象的所在。
美學與陳列:營造趣味性與歸屬感的科學空間
在毛繼鴻看來,跨界所需要的,遠不止單純地將空間放在一起,將各品類產品陳列上架那么簡單。“我會給那些走美學生活線的店員上陳列課。”創辦“例外”15年,他在服飾、美學生活、展覽方面有自己的觀點和堅持,“陳列的人需要懂心理學、倫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所有和人有關系的東西,因為我們的生意需要觸動顧客的心。”
同樣,在吳清友看來,空間其實是很神秘、奧妙的,誠品相信“場所自有精神”,人們很容易受到空間的影響,在不同空間、從事不同活動,領受到不同的氛圍,比如我們在佛寺、教堂和KTV,感覺是全然不同的。
誠品生活蘇州的建筑以“ 凈”“探”“聚”為設計概念,56,000平方米的經營面積內涵括人文書店、文創平臺與展演空間。全店定位“一座人文閱讀、創意探索的美學生活博物館”,以豐富層次的空間串連,匯聚喜愛閱讀、渴望美好生活的城市人群,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純凈自然的本心。
空間設計概念以西方建筑結合東方園林,建筑設計量身融入園林、湖水等元素,在空間中展現人、建筑與環境的平衡,店內空間設計沉穩、內斂、安靜,期望匆忙的都市人來到這里,都能夠從容沉淀下來。書店區域分為五大書區、四處特色空間、三家店中店。店內長廊蜿蜒,設置閱讀桌椅,表達誠品書店款待人、款待書的精神,帶來“游逛式閱讀”的場所體驗。
拋開文化創意復合式經營模式,從一個建筑師的角度去考量,誠品的成功之處在于,空間有一種戲劇感,所有空間都要滿足人表演和觀賞的需求,那會讓人在空間中有趣味性,有共通感和歸屬感。
墨砌建筑作為踐行商業整體解決方案的先行者,將持續為客戶提供精準且系統的商業解決方案。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