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末尾,LV 在上海淮海路和山西太原的兩家店鋪同時關門歇業。與此同時,浙江溫州也在發生類似的事。
記者致電奢侈品牌云集的溫州“財富中心”獲悉,這里的Burberry旗艦店已經在2月底關閉。購物中心方面表示并不知道關店的原因,也不方便透露店鋪的下一任租戶。
對于溫州的關店,中國境內代理 Burberry 公關事務的公司向記者表示,須與英國總部聯系,方知詳情。截至發稿,記者沒有收到回復。
這家Burberry店鋪于2011年初開幕,是品牌直營店。同在溫州,一家意大利皮具品牌也傳出即將關店的消息,而幾年前,該品牌還曾因獨特的工藝和小眾的定位在溫州頗受追捧。此外,還有一家大名鼎鼎的法國珠寶腕表品牌在考慮是否縮小溫州的店鋪面積。
據當地人介紹,十幾年前,Burberry就由代理商引入溫州。當時在溫州華僑名品中心就開有一家 Burberry 店鋪。2011年,公司直營的旗艦店在溫州財富中心開出,代理商的店鋪應聲關閉。直營店面積更大,位置更優,生意也更紅火。
今年1月,Burberry發布了去年第四季度財務報告。公司零售收入為6.03億英鎊,實際增長1%。Burberry 首席創意總監兼首席執行官 Christopher Bailey 說,市場環境比預想嚴峻,Burberry 的策略是推動增長和“控制成本”,并指出公司業績“受香港和澳門的逆勢所拖累”。
如此看來,溫州這個城市在Burberry看來,是需要控制成本的區域。而這樣想的奢侈品品牌數量還不少。問題到底出在奢侈品自己的經營,還是溫州這個市場的變化上?
在外界看來,溫州是個富豪云集的城市,他們駕豪車穿華服,一擲千金。早在十幾年前,許多一線奢侈品就在溫州開出直營店或者代理店。在溫州,最早的奢侈品購物中心是華僑名品,到了2010年,規模更大,地理位置更優越的財富中心開出,同時吸引來一大批品牌。
據當地奢侈品從業人員介紹,十幾年前,當LV開出溫州第一家店鋪時,商場給了一段免租期。店鋪面積很小,只有不到100平米,在今天看來十分不起眼。但這家店鋪開單率極高——“十個人進去有九個要開單出來”,這個業績全國罕見,平均一天銷量能達到三十萬以上。
從那以后,Burberry,杰尼亞、Gucci、卡地亞、紀梵希等等奢侈品牌陸續在溫州開店。一家意大利奢侈品牌店鋪開業前三天就創下兩百多萬的驚人業績。
“前幾年溫州周邊縣來買奢侈品,都是拿麻袋買,一個人買十幾個 LV 裝上車開走。”上述從業人員說,溫州的奢侈品行業有過長達十年的黃金歲月,生意紅火,一線的銷售人員都能拿到非常豐厚的,相當于高級白領的薪水。
情況從金融危機開始急轉直下,溫州富人手頭的資金變緊了,他們開始節制消費,不再大手大腳了。
YHOUSE 創始人王亮,從事高端生活方式服務行業,他就出生于溫州。王亮告訴記者,當地的實體商業至今沒能從危機中恢復元氣。溫州的制造業以往大量出口歐洲,歐洲經濟持續不景氣,溫州企業就無法獲得充足的訂單。近幾年在俄羅斯發生的反華事件中,溫州商人的倉庫被燒毀,損失慘重。如今銀行貸款尺度收緊,很多溫州經營者生意遭遇困境,乃至跑路。
實體經濟困頓之中,溫州老板轉而嘗試民間金融,或是在全國各地炒房,投出大量資金,一時難以回收,回報率也不理想。長期以來,溫州的富人群體都認為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征,必須有名牌傍身才有面子。當錢包縮水,他們仍然需要奢侈品時,就變得更斤斤計較。
王亮告訴記者,溫州富人無力再像以往那樣大手大腳地購買奢侈品,很多人選擇瘋狂購買A貨,花更少的錢來充面子。
即使想買正品,他們也比以往更計較價格。同樣的一款手袋,他們選擇在自己去歐洲的時候購買,或者委托在歐洲的朋友代購。而非像以往那樣,想要就立刻要買到,不惜在家門口花上高價。如今只有在時間緊迫或者比較剛性的需求下,他們才會在溫州的奢侈品專賣店消費。
多重因素作用下,奢侈品牌的溫州店鋪銷量下滑嚴重。“一些一線大品牌一個月的業績還不到300萬。”上述奢侈品從業人員說。隨著行情轉冷、品牌關店,從業人員很難轉行,他們開始去其他城市的奢侈品行業尋找機會。
“沒生意不如關店。”對于近期多個奢侈品牌的關店舉動,意大利奢侈品牌 Tardini 中國區負責人賀斌告訴記者,生意不好是當下奢侈品行業的普遍現象,以往越是高調的品牌,如今表現越差。以往盛行的“送禮經濟”今天仍然存在,但幾乎都是私營企業之間的正常商務往來,顧客對產品品質看得更重。
“明智的品牌都會及時調整策略,止損。”賀斌說,許多品牌店鋪開得太多,透支了品牌價值,如今開始回歸正常。
在過去的歲月里,奢侈品牌的瘋狂開店很大程度上受到商業地產商的鼓舞。許多購物中心,特別是在二三線城市,在招商時急于攬下奢侈品大牌充門面,通常都要給出相當長的免租期,很多情況下還要倒貼給品牌裝修補貼費,動輒上千萬。很多品牌的店鋪就是因為貪戀補貼而開出的。
如今關店漸成潮水之勢,溫州,以及其他二三線城市的商業地產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大品牌留下的空鋪,將何去何從?
RET 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分析師續亮亮表示,商場會努力尋找同一級別的品牌接替,如果“補位”的品牌實力差距太大,就會對商場其他的品牌心態產生影響。那些沒有撤出的奢侈品牌會擔心自己的環境變差了。輕奢品牌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們中不少處在擴張期,還能帶來人氣、客流。此外,細分行業內的頂尖品牌也有希望,比如上海淮海路 LV 關店后,維多利亞的秘密即將登場。
(好奇心日報 盧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