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店玩天系列”的來由,這里就不介紹了,新關注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的文。
這回要介紹另一家可以玩得上一天的店,號稱“全球中心城區最大體量購物中心”的月星環球港。有沒有違反廣告法我不知道,反正海報上就這么寫的。
和之前介紹仲盛一樣,作為這個系列,我才不會無聊地為大家做圖文市調報告呢,又不是什么新店,而且店內這么多“洞”,豈不是拆人家的臺。
不過說到“洞”,那就從“洞”聊起吧。由于經營不善或者合約到期等情況,確實越來越多的空鋪出來(主要集中在一二層),但與此同時更需要強調的是,隨著13號線的全面開通,及對周邊輻射的延伸,環球港正在成為越來越適合逛的店(是逛哦……并沒有說買買買),尤其受中老年人的歡迎。
對于目前越來越老齡化的社會,商場不一定會針對性地為了迎合老年人需求去打造,但如果自身就能吸引到中老年人光顧,也不失為好現象,所謂店玩天就容易達成。
另外這里留一個老年人客群的梗,文末來說。
月星環球港操著48萬方的體量當初開業時也沒少引起業界關注,眾多同行除了翹首以盼這么大的體量能怎么招商運作外,BV這類等級品牌的入駐也成為商場的亮(cao)點。
作為招商從業人士,當初我們更關注其一二三層的品牌招商情況,那些一二線品牌頂著充滿違和感的仿歐式店裝排排入座,除了猜測他們能活多久外,也難免讓其他缺乏財力的同行眼紅一陣。
而如今,站在一個“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看,B1、B2層成了我們接受度最高的兩個樓層,甚至讓人忘記樓上的商鋪其實略顯蕭條。
然而,40多萬方擺在那里,即使撤了這么多品牌,仍舊有超過絕大多數商場的零售、餐飲、娛樂體量提供支撐。
正是那些定位有偏差的高冷品牌撤出,讓環球港逛起來才更加自在。
而商場也利用體量優勢,把自己打造得更親民。確實看到了變化,也讓當初剛開業時對商場那種高仿威尼斯人又略顯粗糙的吐槽煙消云散。
記憶中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家商場有這么多休息點,
和這么多猩猩……
朋友圈有好多吐槽猩猩丑的,但也看到過好多小朋友和這些大娃娃的合影。
零售的低迷促使商場增加餐飲比例,除了B2、B1和4層外,目前的環球港幾乎在每個樓層都有餐飲業態,與此同時,更多公共空間也能得以被利用。
被打造成歐式小鎮風的4層同樣是阿姨媽媽們喜歡光顧的區域,有錢的喝喝下午茶,沒錢的坐著聊聊天都可以,營造的,還是那種不一定要買單但也能呆上很久的商業空間。
而剛有說到,利用自己的超大體量,可以引進一些對面積要求較高的品牌。
例如上海只有兩家的專業體育品牌集合店賽標,第二家店就開在了環球港。
以及之前我在商業圖報中也提到的,占據兩個樓層,能夠玩上一天的JOYPOLIS。相信隨著招商的進展,越來越多這種類型的品牌會進駐,也是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轉型方向。
大(huo)船(tui)形的商場有前中后三個中庭,各司其職,如今基本每次過去都會有節目。
主廣場主要以商業路演為主,偶爾舉辦的親子類表演也是有的放矢地吸引到了家庭式消費群體。
中部的共享空間最為正氣,主要被主題性的美陳以及兒童游樂占據,比如現在的櫻花季,布置得就非常應景。
不夸張地說,要不是環球港確實顯得親(tu)民(qi)了點,一樣的美陳放到K11去,不知道多少偽小資要高潮了……
個人覺得同樣具備三個中庭的中山公園龍之夢其實可以借鑒一下。
除了這些商場在運營方面的漸入佳境外,頂樓停車場的露天花園、騎著平衡車在商場中穿行的拉轟工作人員……甚至時不時出現的草莓攤位,都是環球港異于其他商場的亮點。
當然電影院、兒童娛樂設施等也不缺,親民感、舒適感是一家店能夠讓普通消費者呆上一天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洞還是要補,商還是要招。
最近正好和兩位朋友聊到這家店。
一位做品牌的朋友和我說,如果要開店,還是會選擇在B1、B2層,樓上風險較大。
這至少從側面反應出環球港的一二層依舊存在品牌定位轉型的招商問題。
好在現在水土不服的品牌陸續撤柜,也聽說換了團隊操盤,只要商場內部情況允許,找準定位,慢慢補位,還是有希望調整成功的。
還有一位年過七旬的前輩和我說(感嘆自己交友范圍廣泛吶……),現在多享享福,軌道交通也方便,平時天氣好帶姐妹逛逛環球港很不錯。
這話讓我感觸也挺大,因為阿姨媽媽們把一家商場看作能夠日常結伴出游消遣的場所,我只想說,不管商業是否過剩對消費者都無害,在一家店玩上一天,你們開心就好。
最后,梗來了,
我問朋友,你印象中上海哪家主流商場客群老年化程度和環球港有得一拼。
朋友說,百盛優客……
你gai到笑點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