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從事商業管理已進入了第17個年頭,經歷過計劃經濟末期的被動覺醒,也見識了市場經濟為主導體制下各路大仙的廣大神通。這里有丁磊張朝陽,也有馬云俞敏洪;有先前學習的李嘉誠,更有現在努力學習的王健林。很多年來,一直在行走,一直在尋找著能讓質變產生那樣的機緣······
有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一個行者,行走在商業的漫漫世界里,看不到前邊很遠的路。只是驀然回首,卻也發現自己已經從服裝屆、百貨零售,商業綜合體,餐飲管理行業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卻始終看不清商業的本來面目,摸不透商業的真實脾性,和商業這個老朋友反而凸顯出了距離感。
最近在蒙西地區某市的商業核心區和別人合作了一個餐飲商場。前期肯定是經營情況不佳,我們才有機會進駐的不表。我在酒水飲料區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鮮榨果汁柜組里有不少的新鮮水果由于生意不好,導致外觀變色不再新鮮,而之前員工的做法是任其變質腐爛,然后丟掉。我當即和管理人員商量,利用這些水果剝皮切塊,制作成一個個精美的果盤,免費的送給前來就餐的客人,結果不僅大大的增加的客流和銷售,還通過二維碼掃描,為我們積累了不少新的客戶,對于商場的美譽度也提升較大。有理由相信,隨著后廚品質和前廳服務的提升,商場的生意會進一步的提升。
變廢為寶是鮮榨果汁組和其他餐飲門店的互動,取得了小范圍的成功。其實,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通過在陜西、山西、湖北、甘肅、寧夏和內蒙古做項目管理的時候,刻意的考察過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的流通問題。發現遠不止報紙和網絡上講到的,只有少數的農戶生產了大量的西瓜、獼猴桃、土豆、辣椒,而找不到銷路,收回還要產生不小的倉儲成本,而任其爛在地里,血本無歸。湖北的橘子、蘆柑、鴨蛋,陜西的獼猴桃、西瓜、梨子、土豆,甘肅的核桃、軟兒梨、新疆的葡萄、大棗等等很多特產,我們其實完全可以送往陜北,送往內蒙古,甚至通過進出口渠道送往蒙古和俄羅斯。這里雖然有異業聯盟和特產流通等延伸出的許多問題,需要一些資金建立互動平臺和物流體系,但在我所從事商業管理板塊,通過每個項目只有200-1000平米大小不等的展示窗口,一方面解決了項目特色和招商困難的問題,更大的卻是幫助產地農民解決了一個市場銷路的問題,讓農產品流通在一定區域內實現供需平衡,流通環節的每一個的單元都能獲利,真正做起一條永續穩定的產業鏈。
僅此,我像是又讀懂了商業,無界為高。只有打破行業之間的各種藩籬,實現平臺的有序對接,無論什么線下流通和O2O的理論,只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始終在盈利,始終在正常運轉,我們的商業環境就是一直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無論在什么樣的危機下,我們前途都是光明的,因為他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侯灃/文
2016-3-13
(本文發表于《時代經貿·今日零售》雜志2016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