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即將過去,這段時間很少寫東西,主要是在學習、觀察和思考,對百貨零售發展也有幾點感悟。
一、百貨零售已無“凈土”。
今年一季度,百貨零售基本沿襲了此前的發展頹勢,下降依然是“主基調”,“沒有最壞只有更壞”似成定局。
根據公開的數據,1-2月份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下降6.2%,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3.3%,較上年同期放緩1.4個百分點,北京社消品零售額僅增1%。受此影響,世邦魏理仕預測 2016年京滬零售租金漲幅僅為1%,為歷年來最低增幅。
過去,渠道下沉被視為百貨零售突圍脫困的希望所在,但如今,三四線城市也越來越多地呈現出供應飽和甚至過剩之勢,市場低迷已無可避免地傳導到縣級市場,增長放緩甚至下降已然發生。
去年以前,電商被看作增長神話,但這一神話似也破滅。據北京市統計局數字,北京網絡零售額1-2月同比下降10%。而上年同期的數據是增長62%。當然,很多百貨零售企業的電商業務增長很快,但盈利的并不多,未來隨著電商整體增速放緩,線上對百貨零售業績改善將變得更為不易。
時下,百貨零售已無“避風港”,過去依靠規模驅動的增長已經難以為繼,除了精耕細作提升單店產出外選擇不多,否則店多有可能是拖累企業的負資產。
二、“大”是發展趨勢。
前幾天去了南京、蘇州一趟,考察了南京新街口的中央、金鷹、新百、大洋以及蘇州的新光、圓融、誠品等店,如果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最突出的可能就是“大”。中央、金鷹、新百都是由百貨店擴建而成,體量都在十幾萬方以上,都是購物中心規模的百貨店。
大的好處很多,一是能夠布局大量餐飲、兒童、娛樂業態。這對吸引客流至關重要,即使是在有“中華第一商圈”之稱的新街口,缺少體驗業態的商場也難以產生足夠的吸引力;二是能夠豐富經營,做強品類。如南京中央商場,兒童品類面積很大,非常豐富、細致深入,其吸引力就遠非只有幾個代表性品牌的商場所以比擬。淘寶天貓之所以雄踞電商第一梯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的賣家足夠多,經營包羅萬象;三是能夠營造更好的環境氛圍,服務設施更齊全。面積大,店堂的通道才能足夠寬,才有可能規劃布局更多的美陳布景、服務設施,像南京中央商場,它的客服中心、VIP服務中心、商務中心都是單列,建得非常氣派,前面幾排座椅,就像銀行的營業大廳,給人的印象非常好。圓融購物中心中的久光百貨有一個非常大劇場,目測能容納數百人而不嫌擁擠,若非面積足夠大,決無可能做到。
百貨不大不能做出品位,不足做優體驗,不易做強品類,也難以做出聲勢。好的百貨店還要留出適當“空白”,就像一幅藝術畫作,必須要有“留白”,才更具審美價值,給人以想象空間。適當“空場”也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滿滿當當必然給人以壓抑之感,逛店體驗一定大打折扣。但顯然,“留白”也需要有足夠的規模。
據說零售業未來發展方向有大小兩端,“大”是購物中心,“小”是便利店、社區店。事實上,像南京新街口這樣繁華地段的百貨大店無疑有很好的機會、廣闊的空間,無論是加碼體驗業態,還是做精做優零售業態,都比幾萬方的小店選擇的余地要大得多。
三、創新和特色是百貨零售的生命。
不久前的一次考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蘇州誠品生活。這是個非典型百貨店,或者說是個以文化為特色的小型購物中心。5.6萬方的空間除了1.5萬方的誠品書店外,另有文創集市、服飾佩件、餐飲輕食、文具店、展演廳等布局。其濃郁的文化氛圍、充滿個性的建筑設計、別致的逛店體驗,令無數消費者為之著迷。我首次到店是周四的下午,可以用“顧客盈門”來形容人氣之旺,相比之下,對面的新光天地、旁邊的圓融購物中心人氣要冷清得多。盡管在我看來,新光天地、圓融購物中心都很不錯,但對比之下,誠品生活仿佛來自另外一個星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個誠品生活采集匯集了蘇州工藝美院、蕎麥版畫、緙絲、核雕、刺繡等元素,就像一家文化博物館。
老實說,我個人不太喜歡誠品,覺得它更像一部帶著藝術風格的商業片,所謂的文化更像“偽文化”,那些聞風而來的消費者,似乎更多地出于附庸風雅,未必是真的喜歡讀書和鐘情于文化藝術。據我觀察,很多人一到店即忙著拍照,然后趕緊發朋友圈,大有“至此一游”之意;也有不少人直奔餐廳,在一個逼格甚高的“文化場所”大吃大喝,未免有些焚琴煮鵝。而且,它的動線曲折迂回,似有悖基本的商業原則;站在那個大臺階之下,似乎也難有“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更關鍵的是,它里面的東西賣得很貴,書都不打折,如果買書,我肯定更愿意選擇當當或者亞馬遜。
但第二天早上再來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的看法過于偏激:消費者喜歡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人們是真心喜歡還是葉公好龍,進店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事實上,可能每個人的心底都會有一種對藝術的向往、對文化的渴求,而即使真的只是追風,與此前的追求時尚亦無二致,而且。不管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叫好又叫座”的才是好片,況且誠品生活追求的本來就是商業而非藝術的成功,只要顧客喜歡、認可,它的方向就是對的。零售業者不應從自己的好惡出發看待創新和變化,這才是真正的“以顧客為中心”。
創新和特色是百貨零售的生命,無論是此前的經營時尚還是現在的經營生活方式,都離不開創新。百貨零售其實是眼球經濟,顧客的“天性”是喜新厭舊的,特別是在各類商業體“產能過剩”的時下,誠品“連鎖而不復制”的理念同樣適用于百貨零售。現在的百貨店大多是在百貨的“黃金時代”——在那個跑馬圈地、開店就賺錢的年代,很多百貨店都帶有濃重的克隆痕跡,通過調整、創新賦予其個性和特色,是改善業績的重要手段。目前,零售業的各個領域面臨轉型和變革,實際上,轉型的核心是經營理念、經營手段基于時代、基于潮流、基于顧客的改變與轉換,只有這種轉型的創新,才能為“老百貨”延續生命、注入新活力。
當然,誠品式創新很難模仿,但現在百貨零售領域的創新也非常多,如日本大阪的Grand Front購物中心,可以吃到現場采摘的蔬菜,能夠在奔馳店里喝咖啡,有大大小小五、六家主題實景、虛擬展示間等等,被譽為“下一代綜合體”。國內的,銀泰在杭州下沙開了一家工廠店,也很有“概念店”味道,也值得學習、借鑒,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它們的啟示、啟發意義。百貨店的創新也許不必追求誠品式的顛覆,只教有一定比例的創新,并且持之以恒地堅持,就一定能持續地吸引消費者。
四、工匠精神是做好百貨零售的關鍵。
這幾年,在全行業、全局性的困境之下,百貨零售業者普遍焦躁、彷徨,人們更熱衷于模式、業態、渠道、營銷等宏大主題的創新、布局,對基本的服務卻有不同程度的忽視或忽略。雖然“回歸零售本質”喊了好幾年,但從服務上看,真正回歸的還很欠缺。
不久前看了篇《杭州百貨購物中心消費者滿意度調查》的文章,調查結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排在消費者關注前三位的分別是:工作人員的態度、停車是否方便、休息區是否充足。停車場和休息區雖然受到很多商場的重視,但受制于各種原因,一些開業較早的百貨店、購物中心并未很好地解決,形成了事實上的“硬傷”;而“態度”問題,更是千差萬別,各有各的不足。遭人詬病的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過于熱情,緊逼式促銷,虛假承諾、夸大宣傳;二是過于冷漠,看人下菜碟等。
顧客所謂“態度”問題,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退換貨,推銷時熱情如火、有求必應;退換時障礙重重、手續繁瑣甚至百般刁難,是很多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這一點上,我特別欣賞銀泰仙商的“無理由退貨”:顧客想退就退,接待退貨與賣貨一樣熱情,員工辦理退貨也按金額提成,這看似有點傻,其實是大智慧,因為一退就將很多消費爭議解決在萌芽狀態,與其等到顧客投訴、扯皮甚至鬧事再去退,不如直接敞開退,不僅可省卻無數爭執、煩惱,還可以還顧客一個好心情。聽說銀泰商業全系統實行60天“任性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那個《調查》還有一項內容也值得注意和重視,“消費者稱商場促銷水分多”。營銷促銷無疑是百貨零售企業工作的“重頭戲”,但很多時候,閉門造車、一廂情愿的促銷方案難以讓顧客買賬。調查顯示,“僅有39.01%的人會選擇在商場促銷期間購買商品,89.36%的人認為商場的促銷活動存在水分”,這實在應該令人警醒:消費者其實需要的是更真實、坦誠、接地氣的促銷,否則包裝再時尚新潮也難以獲得認同。
現在的百貨零售科技含量雖然越來越高,但它歸根結底是服務業、“人的行業”,真誠熱情、換位思考、精益求精地做好細節、搞好服務才能創造價值、贏得信賴。很多企業缺乏的,正是這份應有的自信和淡定,缺少對自身的審視和自省,其實,聚焦顧客、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零售就是細節。
五、發展全渠道或為將來壓縮零售面積。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沒有百貨的百貨店”,這跟我的預測大抵相仿。隨著智能技術、VR應用的不斷進步發展,未來的百貨店、購物中心有可能成為社交、娛樂場所,絕大部分面積可能用來布局餐廳、水吧、影院、秀場等體驗業態和服務設施,而零售部分有可能局限于虛擬顯示屏等較小空間。雖然面積較小,但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很方便地試用體驗,經營邊界趨于無限。這樣的趨勢事實上早有苗頭,據說在杭州,半數以上的消費者去百貨店、購物中心是為了吃飯,還有的是為了看電影、KTV、兒童游樂或散步,真正直奔購物主題的反而不多。
所以百貨零售實體店構建全渠道經營、在所有的銷售平臺提供無差別的服務與體驗非常重要,首當其沖的是要補齊線上短板,實現雙線融合、雙線體驗,對全國性連鎖巨頭、區域龍頭企業來說,是非常有機會、有條件做成的。目前的最大難度似乎在聯營的經營模式,由于缺乏對商品、價格的實際控制力,實體零售企業的電商多淪為擺設,聊勝于無。
解決的辦法現在似乎已經明朗:一是發展直采自營、自有品牌,歐美日韓同行的今天有可能是我國百貨零售的明天。這一點雖然有很大的風險,但卻是百貨轉型不得不攻堅的“深水區”;二是發展買手業務,如跨境電商、銀泰的“集貨”等;三是推進深度聯營,從過去的放任不管到選款式、管庫存、定價格,實現單品管控;四是還可以與電商平臺合作,如現在的手機是一個很聚人氣的品類,能不能與國美或蘇寧等平臺合作,做一個雙線運作的手機超市?當然這個超市的線上應整合到實體店的APP之中。這可能是一種介于自營與聯營之間的合作模式,如果要找先例的話,銀泰的“淘品牌”似乎就是。
百貨零售企業的APP應該既具備喵街、飛凡一樣的智慧功能、營銷功能,也應該擁有購物功能、消費功能、服務功能,百貨公司所涉及的產業、業態,都可以整合其中,應用越廣泛,吸引力就會越強。營運上應與實體同步規劃、一體運營,馬云說的“電商是一種思想觀念的進步”,我理解就是線上線下“一盤棋”的整體觀,而且,實體電商“同款同價”的玩法可能也會比電商“專供款”更受歡迎。